广告媒体投放方案案例范文(最新4篇)

投稿:小范

广告媒体投放方案案例范文 第1篇

关键词:新闻 软文 广告 媒介公信力

新闻软文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它越来越普遍的出现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介,其发展也日趋成熟。网络上也出现很多专业的软文营销网站,它们往往由专业的媒体人经营管理,也有权威媒体机构与其合作。它具有新闻信息,带有新闻要素,传播能力强,广告性模糊,商业气息淡,它利用了人们普遍对广告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而对新闻更习惯于主动阅读这一心理趋势。通过刻意模糊了广告与新闻的界限使新闻软文比起单纯的商业广告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新闻软文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在《传播媒介的垄断》一书中所描述的“二类广告”的性质与其相似,它没有明显的广告标识而且具有新闻的形式,由新闻媒介,有更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但是本质上它就是广告,作为一种以营利为目的商业行为,新闻软文的出现已经违背了新闻媒介传播新闻信息的初衷,它把广告的自我宣传需求伪装成具有新闻传播价值的信息,对受众进行带有一定欺骗形式的误导。所以新闻软文的泛滥势必对新闻传播的公信力造成恶劣的影响。

《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中对于媒介公信力是这样定义的“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公信力是媒介使公众对其产生信任的能力,是新闻媒体所生产的信息产品被受众信赖的程度,媒介公信力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还伴随着易变性,而这种易变性其实更为突出。公信力会随着媒介与受众互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媒介的一次不作为就会带来负面的双向反馈,从而导致长期努力建立起来的公信力沦丧。而新闻机构对于新闻软文的不加约束的使用就是在牺牲公信力来换取短期的商业利益。

新闻媒介的公信力需要长期维护,而公信力的建立来自于新闻报道信息内容的真实和客观。新闻软文的随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新闻传播真实可靠的原则。但是经济利益的渗入不可避免的导致传播内容偏向于广告发行者的利益,使新闻传播信息失实或是通过恐惧诉求来激发受众对于宣传事物的接受程度。当受众发现从该媒体上总能频繁接触到此类信息的时候,势必会损害受众心目中的媒体形象,对媒介机构本身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新闻软文的随意出现使作为信息传播的中介机构的媒体失去公正性。很多由专业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撰写,在权威媒介上发表的“新闻软文”常常以新闻报道、案例分析、科普知识、社会热点等形式出现,它们用新闻写作的手法,新闻报道的语气,披着新闻外衣,实则是商业广告宣传,使一般受众很难区分,不知不觉的“被广告”。这种行为虽然带来了更好的广告宣传效果,但是给新闻信息传播带来了混乱,干扰了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社会影响力,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的媒介机构,在此过程中其本身的自我约束能力不断下降,同时这也导致了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异化。如此恶性循环,更是加深了受众对于媒介公信力的质疑。

新闻传播机构在使用新闻软文谋取商业利益的过程中,能够看出很多优秀的新闻软文采写人员谨慎的注意了新闻软文的广告宣传性和广告隐蔽性的平衡。好的新闻软文会使读者首先被吸引然后不知不觉得接受广告宣传信息,其中所使用的一些新闻结构的写作方式和新闻规范用语更是对受众采取了一定的心理暗示。正是利用了受众对于媒体的信任来让其消除戒心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可是大量的新闻软文会给公众的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带来一定的困惑,公众也会对媒介机构产生更强的不信任感,从而逐渐降低对该媒介的依赖程度而去寻求其他的信息诉求方式

一方面新闻软文的存在使社会的公共利益受到了一定损害而对媒介公信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它不断的为新闻媒介机构发展提供可观的经济效益支持。这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在我国法律里也没有对于这类广告模式的明文规定。《广告法》中允许商业广告通过一定的媒介和形式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这“间接”二字就为新闻软文这种带有一定误导性质广告模式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作为一种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的产品推广模式,新闻软文有过许多成功案例,深受广告界欢迎。并且做为一种有效的信息载体,单纯的禁止新闻软文出现在正规媒介上从而阻止新闻媒介公信力下降是不现实的。对于这一问题,媒介机构并非坐以待毙,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众的媒介接触,从而影响媒介机构的存亡。保持自身公信力水平,避免新闻软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媒体自身也采取了一些自救措施。例如陕西省某家报社就制定了名为《“新闻形式广告”操作暂行规定》的内部规范来应对新闻软文以及类似的“软广告”。该规定的具体措施包括:客户投放的整版广告,报眉上不得出现“报道”、“专访”之类的新闻字样;对客户的“软文广告”要加强审查并做好解释和说服工作,做到不出现“述评”,不加“按语”、“编后”,不署名“本报记者”等新闻用语。

广告媒体投放方案案例范文 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档案文化;传播特征;途径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即以现代化技术为依托,以电视、电脑及手机作为终端,以此来向用户提供文字、视频和音频等各类数据服务。新媒体技术多以网络和移动载体为主,这不仅有效的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而且有效的推动了档案文化的传播,为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的传播特征

以用户为中心

在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对传播活动的参与与反馈更为重视,这有效的转变了传统媒体环境下受众被动接收的模式,充分的体现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对档案文化传播中传播对象主动化和个性化的重视,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更重视研究对象需求,并以此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信息服务。

大众化

交互性与即时性

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经由新媒介将档案文化传送给用户,用户又通过新媒介将传播效果反馈给传播者,同时用户也可借助新媒体将自身的需求传送给传播者,传播者针对用户需求为用户制定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主要是新媒体环境下,移动载体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有效结合,使用户能够通过多种形式来吸收和传播档案文化。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新媒体打破了不同媒介形式间的界限,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依托,有效的将文本、音频和图像信息融合为一体,实现了内容即时性和无限性的扩展。而且新媒体在档案中广泛应用,使各种新媒体档案应用形式不断涌现出来,能够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档案产品服务,增强了档案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档案文化传播形式更加生动和富有创意,获得了传统媒体环境下无法比拟的传播效果。

2 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途径分析

增强传播意识,提高利用新媒体传播档案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档案部门要培养传播意识,主动寻找发挥档案文化价值作用的领域和渠道。档案的凭证性是各国共识,不因意识形态而遭置疑,档案文化可信、朴实、真实、经得住考验。因此在各国文化交流中,档案文化传播对改变片面的甚至曲解的一国历史、引导正确的国际舆论、探索民族性格与心理、改善国际关系都起着积极作用。

广告媒体投放方案案例范文 第3篇

真旅网市场部高级副总裁叶展华先生表示,我们对在线旅游市场充满信心,今年我们的营业额目标是超过100亿人民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会继续创新,不断地研发新产品,也会通过各种营销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真旅网“最网上旅行社”的品牌,以及真旅网的优质服务和产品,除了线下的户外、平面等广告形式,线上的网络广告,本次富媒体“武林大会”,促使全国最好的富媒体广告公司汇集真旅网,通过竞技的形式,真旅网能寻找到一家最出色的富媒体公司作为合作伙伴,能够帮助真旅网迅速、有效地吸引目标客户,也给其他类似的企业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

叶展华说,选择五家媒体一起来推广真旅网,主要是因为真旅网希望寻找一家最优秀的富媒体公司进行长期的合作,我们会看一下具体的运作效果再实施下一步的计划。富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营销方式,虽然投入成本会较一般的网络广告高,但是富媒体生动、个性化的广告形式能让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真旅网一直致力于为广大旅行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富媒体的沟通形式,相信能够令到真旅网的品牌深入人心。

中国互联网营销教父大旗网董事长王定标对本次真旅网召集富媒体公司“比武”表示肯定,他认为这种形式很创新,他指出,中国旅游市场蓬勃发展,旅游业竞争激烈,但旅游企业的营销方式一直趋于保守,近年来在线旅游网站真旅网等崛起,这些新兴旅游企业的服务、技术及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在营销领域也不断尝试新颖的沟通方式,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为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本次真旅网的富媒体推广项目,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关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互联网营销案例。

广告媒体投放方案案例范文 第4篇

2012年10月,《文化月刊》以“AR:新媒体的营销革命”为主题,全方位聚焦AR作为新媒体正在改变营销、传播业态的现状。

其实,相对于欧美的纸媒近年来频繁使用AR相比,中国的纸媒对这种新的媒介辅助技术尚未产生普遍敏感的嗅觉。目前,欧美每月有超过1000万用户在阅读报纸和杂志的时候,体验上了AR技术。但在国内,只有《成都商报》于今年8月在某个版的照片上,使用过一种被该报宣传为下载“拍拍动”的方式实现AR阅读。他们打出的口号是“让读者以立体、交互的方式阅读报纸,今后,在报纸上听歌、看电影、购物、玩游戏都将成为可能”。

这多少让我们感到中国纸媒“吃螃蟹”的先例。但是,纸媒在愈加成熟和宽松的新闻环境下,仍未出现更多的AR。媒体本是社会和事象的第一反应器,不过,在AR面前,中国的纸媒,甚至中国的媒体至今仍集体迟钝,直到《文化月刊》以众多案例推出“中国第一本AR杂志”。

也许你会发出疑问:AR是一种增强现实技术,或是一种虚拟扩增实境技术,它是一种高新科技,怎么就变成了媒体形式?

AR究竟是什么?如果你通过优酷、土豆网的视频观看上几十个AR案例,或在伟大的百度上搜索一下答案,多加了解,细加研究,你就会对AR这个越来越成熟的技术,在越来越广的商业应用、营销应用上有更加清晰的判断和认知。

我们的答案是:AR是新媒体,AR是全媒体。

如果把它描述得更全面一点,那就是:AR是新兴媒介的升级手段,AR是真正意义上全媒体的贯通手段。AR,真正的新媒体和全媒体来了,元芳,你怎么看?

纸媒的下一场革命

纸媒的冬天来了——《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出纸质版、《纽约时报》将于2013停出纸刊、英国《大百科全书》2012年停出纸质书、中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纸媒等传统媒体的收益逐年下滑——纸媒的冬天真的来了吗?

AR 的出现,让一天比一天冷的冬天感到太阳升起的温暖。这个冬天不太冷,至少在敏感和清晰的纸媒人眼里是这样。心的火热,让2012年的第一场雪迅速融化。AR来了,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持续引领的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全媒体形态,开始上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纸媒的下一场革命,在传说中的世界末日之年,低调拉开序幕。

试想一下,如果一幅房地产广告,出现在一张都市报的版面,即使是发行量最大的几十万份的报纸,这张广告的最大传播限度也不过几十万次,加上数字报的阅读量,增量不会太大。报纸是快餐,昨天的报纸已经过时,一大早来到办公室,新的一天的报纸又来了。报纸如此,杂志如是。但是,如果这张广告图案通过AR实现视频增强,那么同样的广告两面,不但可以引起更加好玩的感受,比如360度查看新楼盘的户型和立体细节,而且更为强大,这样的广告画面可以被印在宣传单上、公交车身上、户外广告牌上,用智能手机扫瞄,即可随时实现增强互动。

再试想一下,扫瞄一张景点的门票图案,用iPad就可以观看一段制作精美的景点视频,配以解说和背景音乐,这张门票就动起来了。

其实不只是房地产广告、门票,任何一种商品的外包装图案,甚至商品本身的就可以变身成动态的、鲜活的、立体的广告,而不是传统的、死板的、被动的图案。结果是什么呢?图案本身就成了媒体,它具备了媒体的增强传播功能,它打通了纸媒、广播、电视、网络的界限,它自身就是一种绝好的媒体形态。当然,它自身除了不能制作和播报新闻,广告和营销的事,它都可以干。

跨媒体的规范,还是遥远的事

2008年,乔布斯用一只残缺的苹果给手机重新下了定义,他把智能手机变成了一种媒介,一部具有即时分享、传播信息功能的“微媒体”。

如果说苹果手机本身是技术的革命成果,也是新兴媒介的绝佳载体的话,那么,AR也是一种媒介,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媒体”。就像文字需要依附在纸上一样,AR依附图案和智能手机及电脑。当下,随便搭载一幅图案,AR就能让“死”的变成“活”的。那么,路边的一幢楼房,或是一处景观,也可以成为被依附和搭载的对象,而且是现实情景的搭载。想想,是不是很可爱?

现在,几乎每个报业集团都有报纸、网站、杂志或出版社。以南方报业为中国传媒龙头的集团,这几年频频打出“全媒体”的概念。难道,这几种传统媒体的集合就是全媒体吗?

当然不是,尽管大家都在这样喊。有一个门槛无法跨越,那就是纸媒无法经营视频,同样,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无法出品新闻纸媒。因为报纸归和_主管,广播台和电视台由广电总局主管,网络和网站由_主管,跨媒体是无法实现新闻跨越的。但是,跨媒体可以实现广告和营销跨越。不过,借助AR,这种跨越更为便捷和容易。

那么,AR的出现会打通媒体的界限吗?当然是这样,只是,AR的范围仅仅限于媒体广告和商业营销,目前并不涉及新闻操作。所以,没有新闻报道的跨媒体,就不涉及跨媒体的主管审批和规范。或许,到那一步,还是遥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