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优选20篇)

投稿:小范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1篇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些梦想尽管五彩缤纷,各有不同,却都很甜,很美。人有梦,国也有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个梦里有你,有我,有大家。

我每天行走在校园中,看到同学们步履匆匆,争分夺秒。有的人边走边背古文,背英语;有的人则在沉默地思考着一天的打算。我也同所有同学一样,有时背几个单词,有时默想刚才上课学习的知识。上课间操的路上,候操的短暂时间,我们都拿出小本子,不让一秒钟白白溜走。课间时,有的同学在向老师请教,有的同学在仔细地整理笔记。夜深了,我们还会在灯下看书,做题,背诵,复习,手边放一杯热腾腾的白开水,累了就喝一口提提神,在知识的海洋里不倦地畅游,在真理的天空中不懈地追求。

这些就是我们每天所过的生活,每天都这样忙碌而充实。虽然很苦很累,但我们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知道:多做一道题,多看一页书,就能让我们的知识增长,就能使我们的能力提升,就能使我们一步步地更接近于我们的梦想。所以春寒料峭挡不住我们执着的追求,夏雨滂沱冲不垮我们坚定的意志,秋风萧瑟中我们不曾停歇,冬日霜雪里我们奋然前行!我们坚信:我们的每一点努力,都是通向知识殿堂的阶梯;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为实现中国梦而积蓄力量。

近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强国弱国环伺中国,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压在我的心头,我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建设一个强盛国家有多么重要,生在一个强盛国家是多么自豪。一部中国近代史提醒我们,个人的成功要有一个强国做后盾,而一个强国需要人才来经营和建设。

在国内,同样面临着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严峻问题,需要我们青年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民族大义、国家大义为重,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自觉做守法公民,敢于同一切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行为作斗争。国际经验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才能全力以赴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是青年,我们的明天就是祖国的明天,我们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实现中国梦,靠我们!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一中的校园里,文明成为时尚,好学成为榜样,发奋成才是每个学子的渴望,立志报国是每个青年的理想。作为青年,我们必须勇于追求,勇于担当,追求真理,担当责任,为实现中国梦输送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或许,我们只能成为一棵小草,但小草也能为祖国的大地增添绿色;或许,我们有幸成为了栋梁,那就要撑起共和国的大厦,使她成为地球上最耀眼的地方!

此刻,我周身的热血在澎湃,我胸腔的心房在狂跳,我自豪我是中国的青年,我决心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我的祖国,成为她的骄傲!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2篇

1999年,王晶执导的商战大戏《纵横四海》创造了香港亚视建台以来的最高剧集收视。14年过去了,王晶再度出手,身兼编剧、导演、监制三职倾情打造《风云天地》,试图再续收视传奇。该剧围绕名门望族曹家展开,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钱权之争,表达了在当今商业社会中,人们只有相互温暖才能抵挡欲望的奴役。不过,与以往商战戏不同,《风云天地》把女性推到了台前,堪称女版《纵横四海》。王晶表示,比起《纵横四海》,《风云天地》角色间的情感表达更具体,吻戏、亲热戏都增加了不少。在演员阵容方面,后者也不逞多让,集结了汪明荃、赵雅芝、刘恺威、黎耀祥、萧正楠、唐嫣等。

刘恺威返巢 (图1-2)

北上发展多年的刘恺威此次堪称重回旧部,他在剧中饰演汪明荃的二儿子曹志远,“这部戏前一部分讲妈妈年轻时白手起家,我们四个孩子跟着她吃苦,长大后一家人经营一个很有成就的企业。”不过后一部分,曹志远的人生际遇有了巨大转变,刘恺威说:“晶哥(王晶)说这个人物很像‘教父’——有哥哥和妈妈在,他对事业没什么想法,女友的意外去世对他打击很大,被人陷害又进了_,出狱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开始各种报复和计划。”对刘恺威而言,这样的角色演起来特别过瘾,“我没演过这种有点病态的角色,特意看了《飞越疯人院》去学习别人的状态。”拍戏期间为了保持状态,刘恺威坚持跑步健身,“我和黄德斌、萧正楠演三兄弟,萧正楠刚到剧组时身材很有‘福气’,我们三个就一起到健身房锻炼。”

闺密变情敌 (图3-4)

在《风云天地》中,刘恺威与唐嫣饰演的唐一一是一对儿,两人的爱情浪漫又唯美。而在现实生活中,刘恺威的妻子杨幂与唐嫣却是好友加死党。该剧的开机仪式上,刘恺威在微博上晒出了与汪明荃、赵雅芝、唐嫣在台下的合影,并很不淡定地表示:“女神们!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羡慕吧各位……哈哈哈哈哈哈……咳咳咳。”随后杨幂转发了该微博劝其“冷静点儿”,更直言“最喜欢那个剪刀手(唐嫣)”,由此可见幂唐真不愧是中国好闺密。唐嫣透露,杨幂很支持她演这部戏,而且她和刘恺威在一起聊天时几乎都是以杨幂为话题,“其实杨幂当天转发微博的时候我正好在跟刘恺威拍戏。”

御姐斗婆婆 (图5-6)

一部《北京爱情故事》,让性感御姐莫小棋走进了大众的视线,此番她饰演的是汪明荃的大儿媳宋子桦。当御姐遇到婆婆专业户,两人会针锋相对出怎么样的火花呢?莫小棋坦言:“我们在戏中是水火不容的,我为了争夺家产与婆婆明争暗斗,不过在戏外我很尊重她。姐姐是一位值得我学习的女艺人,气场十分强大,在拍戏时时常让我感觉压迫感非常强,但这种感觉又十分过瘾,是我以前很少体验过的。”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3篇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xx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xx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xx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 20xx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2月6日,莫言获颁授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4篇

此次歌剧《雷雨》的主创见面会与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携手将单一的新闻会变成了歌剧普及讲座。张国勇将自己比作绿叶、莫凡比作红花,而观众就是土壤。两个多小时里,观众以歌剧《雷雨》为中心,围绕着如何打造一部歌剧、如何挑选演员、指挥在歌剧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等话题,向主创一一发问。场内时而笑声、时而掌声的轻松气氛引得大剧院里的过往游客驻足观看。

音乐与剧本水融

在张国勇看来,歌剧《雷雨》比话剧更有优势挖掘人物内心――音乐可谓是在文学和话剧的基础上画龙点睛。

对于“戏剧与音乐高度统一”的歌剧而言,编剧与作曲间的默契更显突出和重要。中国没有专业的歌剧剧作家,中国歌剧剧本的“非歌剧化”也正是引起中外歌剧创作差距的重要原因。纵观西方歌剧史上保留下来的经典剧目,作曲和编剧大多是长期合作的固定搭档;编剧更大多是长期致力于歌剧脚本创作的专业人士,他们对歌剧题材的取舍、剧本结构的安排、戏剧冲突与音乐间的配合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也正是保证歌剧作曲能够有的放矢、戏剧与音乐之间相得益彰的法宝。歌剧《雷雨》则恰恰在这一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莫凡集《雷雨》的作曲编剧于一身,这有利于歌剧在创作阶段便有效考虑和解决戏剧与音乐结构的相对统一和相互配合。

莫凡坦言:“大学时我就有这个冲动,将来一定要搞歌剧,这恐怕也是每个作曲家的梦想”。莫凡当时就瞅准了《雷雨》,他的这一举动还得到了周小燕先生的支持。1998年周小燕在北京开音乐会时,莫凡告诉她自己正在着手把话剧《雷雨》改编成歌剧。周先生当即向莫凡表示:等歌剧《雷雨》搁笔时,上海音乐学院歌剧艺术中心一定要为作品试唱。不料歌剧完成后,周先生患病在身,她为承诺不能兑现而抱憾。作为周先生的学生,魏松和高曼华决定帮老师实现这个心愿,浓浓的师生之情促成了2000年莫凡与上海歌剧院的正式合作。

多版本阶梯式市场覆盖

原创歌剧《雷雨》从1998年初稿至今已有12年,大小修改、润饰11次。上海歌剧院从2000年试唱至今已有10年,并策划制作成音乐会版、校园版、沙龙版、新空间版、大歌剧版的多个版本,以不同定位、不同形式、不同阵容、不同价格,吸引不同观众群体,以阶梯式市场覆盖,打造歌剧品牌的新概念。

“多版本阶梯式市场覆盖”也是上歌近年来摸索出的打造歌剧品牌的新模式。“新空间”以时尚化演绎吸引年轻观众,努力建立歌剧演出的常态化机制;“歌剧沙龙”则以近距离的互动式体验激发普通观众对歌剧的兴趣,扩大歌剧的爱好者范围;“校园版”更是为歌剧艺术未来的发展建立了坚实的观众基础。这些平台亦是打磨剧目、锻炼演员的平台,一部精品歌剧在吸引各类观众的同时,也能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年轻演员。

《雷雨》多年来一直在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中成长,从诞生、首演到修改完善、再到推入市场的整个过程,完整地折射出了上海歌剧院“走进市场、打造品牌”的新思路。

有问必答共同进步

当天的见面会现场还为观众准备了歌剧《雷雨》中各个人物的选段――每播放一段,张国勇和莫凡就会进一步讲解。张国勇告诉观众:“听歌剧之前是要做功课的,听交响乐也一样。除了能够更好的欣赏、领会作品,做功课的过程也是对自己文学修养的提升”。

在观众提问时间,有的观众就咏叹调、宣叙调的定义和区别请教专家,有的观众则大胆说出自己对歌剧《雷雨》的意见。张国勇和莫凡一一作答,莫凡坦言:“大家都在尽可能使这部作品更加完美,但不可能是完美的。观众的意见我们一定采纳,而且会带给导演和演员”。

一个剧目能够常演不衰,离不开优秀的主创、主演团队。但一个优秀的团队不等于每一个优秀个体的组合,而是每位主创主演人员之间都需要有默契,长时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磨合是达到“默契”的前提。此次歌剧《雷雨》进京,依旧由高曼华饰演繁漪、魏松饰演周平,查明哲导演,原班人马带来原汁原味的歌剧《雷雨》。

后记: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是张国勇最喜爱的一种推广歌剧的方式。虽然现场观众大多为中老年,但在张国勇看来这不是问题,“也许有过人生积淀之后才会体味歌剧的魅力”。张国勇与莫凡此前并没有就此次见面会进行任何沟通,两人的即兴更真切地体现了二人的默契。对于观众的提问,二人一个回答一个补充,讲实话、讲真话换来无数次的掌声,幽默风趣地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面对观众对歌剧的热爱、对歌剧《雷雨》的厚爱,张国勇表示会跟大家一起,“咬着牙盼望歌剧春天的到来”!本报记者 孟绮

上海夏季音乐节的多样表情

上海夏季音乐节之所以称得上“音乐节”而非“音乐会”,是因为在这期间不间断、高密度的音乐活动及音乐会安排。从艺术家到观众、从工作人员到场地工人,大家一起享受着从8月12日至22日的每一场演出、每一次活动,也品味着音乐节上的每一位大师、每一个惊喜。

音乐节上那些闪耀的“星”

从余隆执棒上交拉开音乐节大幕之后,每天晚上7点半都会有乐坛高手登台献演。13日上海四重奏和14日中国三重奏这两支具有国内室内乐风向标意义的重奏组合接连上场;沈洋重现了德奥歌剧的经典,演出中观众惊异于他的成熟,演出结束后大家又看到了沈洋“80后”孩子的一面――拍照时将记者递过来的毛绒玩具插到衬衣扣子间并煞有介事地摆起了pose;17日李云迪显示出他的号召力,站票都卖得一张不剩;虽然音乐节期间腿关节有些不适,但18日指挥英国皇家爱乐首场演出的迪图瓦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都精神抖擞,这位音乐节上年龄最大的大师仍好像上了发条一样精力旺盛;不满10岁的刘|在16日专场上,与余隆执棒的中国爱乐乐团重新演绎了通常由女高音担任的声乐部分,让人称奇。

户外音乐节的第一步

“帐篷”已成了首届上海夏季音乐节的关键词之一,“音乐大篷”也成为近阶段上海市民的热门词汇。

为什么要在市中心搭建一个音乐大篷,音乐节主办方之一上海交响乐团的团长陈光宪解释道,“音乐厅”和”音乐大篷”是两个不同的场地,但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概念和观念。帐篷是我们举办户外音乐节迈出的第一步。欧洲的很多音乐会都是在郊区的户外,但上海七八月的天气跟欧洲不同,就如这次音乐节有两天的气温都高达40度左右,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静心享受古典是不可能的;再加上目前上海观众的生活方式和综合条件也与之有所不同,大家快节奏地工作了一天后,再驾车去户外,路上还堵车,也很难有什么好心情。现在走进篷房的观众大都身着便装,携着奶茶、咖啡,全然没了传统音乐厅正襟危坐的拘束,完全是另一种时尚音乐生活的开启”。

爱上志愿者“职业”

细心的观众也总能从观众席中找到熟悉的面孔,如著名声乐教育家已93岁高龄的周小燕教授不止一次来到音乐节现场聆听音乐会、参加大师班等活动并表达了对音乐节的祝福;工作人员也发现了一些出现频率颇高的观众,原来他们很早就购买了套票,打算听完音乐节的大部分甚至所有演出;音乐节上还有另一批特殊的观众,就是来回忙碌着的志愿者,他们很多是古典音乐的忠实乐迷,对古典音乐的执着让他们爱屋及乌的也喜欢上了志愿者这个“职业”,虽然是暂时的,“但这次经历让我对古典音乐爱的更深了”场地组一位志愿者说道。

中央民族乐团登场文化部优秀剧目展演

本报讯(记者 刁艳)8月29日―9月1日,中央民族乐团将以3台曲目、4场演出亮相国家大剧院。该团团长席强介绍,此次参加文化部2010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的“江山如此多娇”大型民族音乐会、“金色回响”民族音乐会及“茉莉花”经典民歌音乐会,是从该团常年巡演获得良好市场反馈的节目中精选而来,具有很强的可听性,并用多元的编曲、配器手法加以呈现。

此次演出由指挥家陈燮阳、阎伯政及刘沙担任指挥,除演奏《二泉映月》、《夜深沉》、《将军令》、《三六》等经典名曲外,还将推出一批经过重新编配的耳目一新之作,如琵琶、花腔女高音与乐队《春江花月夜》力求用多声部的表现形式呈现现代审美意趣,古琴、钢琴二重奏《琴韵》,民族乐队与合唱《天下黄河》等;此外,乐团还选择了改编自歌曲《我的祖国》、《阿里郎》、《牧歌》、《在水一方》、《台》、《天路》的同名管弦乐作品;笛子、唢呐与乐队《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马头琴与乐队《万马奔腾》等充满少数民族风情的曲目也在演出之列。

中央民族乐团将此次展演同时看做一个展示人才的机会,除吴玉霞、王次恒、李光才、魏育茹等名家艺术家之外,唐锋、李源源、金、王楠等新秀将担任大量独奏、独唱的段落。

青春之歌唱响保利“陈小朵”版林道静栩栩如生

由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强强联合打造的大型原创歌剧《青春之歌》8月17日在保利剧院上演。

故事围绕林道静、卢嘉川、余永泽、胡梦安、白丽萍5个性格鲜明的角色展开,集中反映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青春选择”与动荡的大时代之间的结合与冲突。中国歌剧舞剧院独唱演员陈小朵时而柔软飘逸、时而铿锵高亢的声音将林道静由懵懂脆弱到觉醒成熟、从面对青春抉择时的踌躇迷茫到最终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的复杂心路历程,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陈小朵在内敛、矜持、豪迈、温婉中穿梭自如,将人物性格控制得恰到好处、让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发展跌宕起伏。可以说陈小朵深厚扎实的演唱功底加上她的动情演绎,赋予了林道静这个人物无限的张力与魅力。

阿果 E003

王昆、豆豆为“母亲水窖”齐上阵

8月16日,饮水思源“母亲水窖”中国行活动在北京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举行了启动仪式。“母亲水窖”形象小使者、中国首张原创少儿公益歌曲专辑《饮水思源》演唱者豆豆,歌唱表演艺术家王昆也前来支持这项公益善举,此次王昆被“母亲水窖”授予终身荣誉形象大使。

王昆、豆豆师徒二人同台献艺,携手以公益歌声为西部旱区向社会呼唤爱心援助;豆豆和3名来自甘肃省秦安县王铺乡曹家湾村的贫困儿童结成对子,豆豆希望在父母的帮助下用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来为她们负担学费;豆豆现场演唱了多首专辑中的公益歌曲并把其中一首《努力》特别献给了遭受泥石流灾害的甘肃舟曲人民。

“母亲水窖”于2000年发起,10年来已向云南、广西、贵州等全国23个省区市投入了资金4亿多元人民币,修建“母亲水窖”12万多口,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300多处,近160多万旱区群众从中受益。

中国首张原创少儿公益歌曲专辑《饮水思源》,以“认购专辑,捐建水窖”的方式为“母亲水窖”募集善款,凡认购20张专辑即可为干旱地区修建一口水窖。该专辑自上月11号在深圳首发,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已为“母亲水窖”募集善款85万余元。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5篇

钱曾拒绝对方借书,却没有直接说,反而自责起来。这样说,一来表达了自己拒绝对方的愧疚之情,二来说明了自己不能借书的为难之处,让对方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可谓一举两得。拒绝别人很容易伤害对方的感情,我们不妨学学钱曾这样的自责式拒绝,通过责备自己,委婉地拒绝别人,效果更佳。

许鞍华导演的一部戏中,有一个演员的戏份在剪辑的时候被删掉了很多。这个演员去找许鞍华,希望能多保留一些镜头。许鞍华歉意地说道:“不好意思啊,这件事情是我的疏忽。我只考虑了整个影片的呈现效果,就擅自删减戏份,而没有考虑到演员的辛苦。我应该提前和你们沟通,多征求一下你们的意见!可是,影片很快就要上映了,再做调整恐怕来不及了,你看……”演员当即说道:“没关系,为了影片的效果,我尊重您的意见!”

导演剪辑影片,是不需要去征求每一个演员的意见的。但许鞍华在话语中却一直在自责,表达对演员的歉意,这其实是放低了姿态,用恳求的态度在拒绝对方。许鞍华如此有诚意,她的拒绝自然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自责式拒绝,无论原因如何,把拒绝的原因和过错都归结到自己头上,这样放低姿态,反而更容易让别人接受。

莫言成名后,有些地方政府想邀请他去担任一些政府职务,以扩大地方的影响力。可莫言一心扑在文学上,对这些职务根本没兴趣。政府机关的主要负责人一再来邀请,莫言对他们说:“你们邀请我去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让我受宠若惊。可我这个人实在是太笨了,一不会管事,二不会管人,三不会管钱,除了会写点东西,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如果去出任职务,十有八九会给你们添麻烦。你们如此看重我,我却辜负了你们的希望,实在是抱歉啊!”几位负责人听了这话,也不好再说什么。

如果莫言说“我看不上这个职务”,很容易会伤害了对方。可他却自责,说自己太笨,无法胜任,向对方表达了歉意,赢得了对方的谅解。拒绝别人,不要指责别人求的事不对,那样很容易伤人。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通过自责的方式告诉对方,自己能力不足,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无法胜任,怕耽误了对方,这样更容易赢得对方的谅解。

(选自《演讲与口才》)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6篇

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笔者尝试指导学生用评点法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古人读书提倡“熟读精思”,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并接触了一些文言文,初步具备了进行点评的条件。教师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将所读文章的词句、段落、篇章、内容等诸方面的精妙之处表达出来,促使他们仔细研读、反复揣摩。这样,就把阅读、思维、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具体做法有以下一些。

教给方法简明扼要地介绍传统的做评点读书笔记的方法,重点讲清评点的内容、形式、目的等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做评点读书笔记的一般常识。

示范引路以学生熟悉的文言示范评点,使学生有“规”可循,有“矩”可蹈,起到引路作用。我选择《口技》第一段示范评点如下。

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入题,简介表演者。“善”字精当,为文章主眼。]会宾客大宴,[为下文写听众反应作伏笔。]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演出场地、道具。]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宣告开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开场前听众表现。“寂然”写宾客静待神情,为下文制造气氛。]

本段写口技表演前的情况。四句话交代了表演者、时间、地点、道具和宾客。

选择段落评点形式的读书笔记适合于短篇。对于初学评点者更应精选段落。所选段落,在字、词、句、内容诸方面确有可评之处。据此,我选择了《柳敬亭传》第二自然段作为首次评点练习内容。(见附)

指导实践段落选定后,对评点的要求作扼要说明,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时指点。

及时讲评学生评点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反馈,及时对评点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当堂讲评,对评点好的给以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第一次评点练习,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可组织第二次,练习可放在课内,也可放在课外。近一年来,我先后组织指导学生评点了《柳敬亭传》《六国论》《芙蕖》《记王忠肃公翱事》《左忠毅公逸事》《〈指南录〉后序》等文言文的重点段落或全篇。学生对用自己所学知识评点文言文热情很高,一般都很认真。为了点评好,同学之间自动讨论;为了做到语言精练,他们字斟句酌。通过几次练习,不少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用评点法阅读文言文,能写出较充实的读书笔记。

指导学生用评点法阅读文言文有四点好处: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字斟句酌、精心阅读的习惯,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②评点练习对学生反复推敲、锤炼语言有帮助,有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③抄写原文对记忆背诵文言文中的精彩段落和佳句大有益处;④熟悉了评点法,为学生日后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附:学生当堂评点《柳敬亭传》第二自然段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7篇

个会写会说的人。

莫言讲得不紧不慢,如细雨绵绵。讲得很真实,很真诚,琢磨琢磨,很有味道,很感人,有的地方催人泪下。我看了两遍视频,感觉就是听邻居大哥说话。这个演讲,看似是讲故事,娓娓道来,不温不火,其实寓意很深刻。

莫言讲到了母亲,讲到了母亲对自己做人的影响。莫言的母亲,和千千万万个中国母亲样,默默承受着苦难。她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孩子要诚实,要正直,要有慈悲之心,要学会宽恕。莫言最痛苦的一件事是母亲挨打。困难时期母亲带着他偷拾麦穗被人发现。那个高大的男人不顾他母亲的哀求给了她一个嘴巴,在她的嘴角留下线血迹。“多年以后我在家乡的街巷上看见了那个他——已经成为一个老人——立刻想上去‘回敬’他。但母亲拦住我说,‘这个人与那个人已经没有关系了’。” 一个伟大的母亲,塑造了个正直的作家。

莫言讲出了故乡,讲出了他的文学根据地——高密东北乡,满含着一片深情。扎根大地,才有力量。30多年来,他一直用文学表达着对故乡的爱和恨。在故乡,他挨过饿、挨过打、受过苦难,而这一切,在创作中,都成了他的素材,都成了他的笔精神财富,想来让人酸楚。

莫言的高人之处,是他超越了苦难,超越了一己之悲欢,超越了狭隘。咀嚼

己小悲欢,并视之为大世界的作家没出息,将一己悲欢融入广泛而普遍的人性体验,并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出来,那是献给全人类的礼物,这样的人都值得尊敬。

莫言提到了中国的3位作家的名字,古代的老师蒲松龄,现代文学上的老师沈从文,当代的老师徐怀中。莫言还讲出了他的外国老师福克纳与马尔克斯。他与这两位导师属于“心有灵犀”,是在内心深处达到了默契。

个清晰的师承脉络,印证着莫言成长的轨迹。正是这些精神导师,让莫言开窍,与丰腴的沃野、深邃的民间一起,哺育着莫言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著名作家。

演讲的最后,莫言讲了3个故事。3个故事,我想,每个人理解都有不同。你可以看出忏悔、看出幸运、看出人性,还可以看出超自然的神性,等等。但有一点,就是这些故事都通俗易懂。莫言没有故作高深,不作惊人语,不装,不虚,不伪。这些话,都带着温度,冒看热气,是真话,而不是大话,是实话,而不是套话,是说给大家听的话,也就是人话。人话就是人说的话。我这里说的人,是指有着健康心态的人,是没有被污染了的人,是赤子。

莫言当然还讲到了一句很老实的话,我抄录在这里:“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8篇

莫言演讲中的第一个故事说了他在念小学时的一次告密事件。在集体参观忆苦思甜教育展览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为了表示悲伤而努力装出痛哭的样子,只有一个同学没有这样做。很快灾难就来了,有十几个同学向老师告发了这个同学,其中也包括莫言。于是这个同学受了警告处分。莫言从这个事件中看到了: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人不哭。,我觉得,莫言的这个故事呼应了巴金先生生前呼吁的“讲真话”。在巴金看来,在中国的特定政治环境下要做到“讲真话”根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他说,如果在不能讲真话的时候,可以保持不说假话。“讲真话”和“不说假话”也是两个不同环境下的产物,后者是退而求其次的不得不为之的保持操守的措施。而莫言的这个“小学生装哭”的故事,又一次明确分清了两类“不哭”的允许范围和限度。

具有独立价值的人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三十多年前的军队期间,莫言一个人在看书,老长官推门进来找平时坐在莫言的办公桌对面的那个人,而那个人不在现场,于是老长官自言自语地说:“没有人?”少年气盛的莫言被这种漠视他存在的态度所激怒,于是冲动地抢白老长官:“难道我不是人吗?”但是,莫言在这里偷换了对话中“人”的概念:老长官说的“没有人”是指他所要找的那个“人”,敏感的莫言则把“人”泛化成为所有的人,概念的人。这是典型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人道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思维方式。

这是一个向体制要人权的寓言,其实是抗议老长官对他的漠视。但是,我们似乎也可以反问莫言:难道你是不是“人”还需要“问”老长官吗?这又回到了演讲的第一部分的故事,当莫言告诉母亲,别人都嫌他“丑”而欺侮他时,母亲对他说:“你并不丑啊!你五官不缺、四肢健全,为什么说你丑呢?关键还是你自己能否心存善良,能否多做好事。”所以,一个人是“丑”还是“美”,要通过自己的遗传基因、内心本能及其实践来证明,而不是依靠别人的眼睛来确认。

而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开始,莫言笔下的大多数人物几乎都没有被当作人看的,而是在他们自身的生活实践中,用那种大胆无畏、放荡无度的元气淋漓的生活方式(像余占鳌,九儿),或者不屈不挠、九死不悔的倔强的生活选择(像西门闹、篮脸),为自己谱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这才是真正的人,具有独立价值的人。

人何以为善

第三个故事,是莫言从老一辈那里听来的。我以为莫言从小接受的是民间最普遍的有神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头上三尺有神灵。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9篇

英语作文:莫言获诺贝尔奖

Mo Yan, whose primitive name is Guan Moye, has been the crispy fried chicken among China after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The 57-year-old is the first Chinese resident to win the prize, who is a novelist and a short story writer, born on 17thFebruary 1955, in Gaomi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which becomes a tourist attraction because of his popularity. For his award, Chinese media overwhelming report this exciting news. As a result,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jump out and say that Mo Yan is their most favorite writer, although some of them did not know who Mo Yan is. Moreover, Mo Yan’s novels are put in the best seller bookshelf in the bookstores and some are even out of stock.

As a famous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 Mo Yan is a prolific author, having published dozens of short stories, most of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countryside that full filled of complex emotion of nostalgia and complain. His works are deeply impacted by the magic realism that he creates unique subject feeling world by fantastical narration in his novels, bring his works the color of “Pioneer”. The Swedish Academy praised his work which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 Swedish Academy praised his work which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Some people may not know who Mo Yan is before, but they must know some of his works. For example, a famous film directed by Zhang Yimou that won the Golden Bear at the Berlin Film Festival in 1988 was adapted from his novel Red Sorghum which was a tale of the brutal violence in the eastern China countryside, where he grew up, during the 1920s and 1930s.

Generally speaking, his awarded means a lot to China, especially Chinese literature.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s a dream of Chinese literary field and all Chinese people. However, as a large cultural country that owns countless classic works, China had no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which had become a great pity. Therefore, this prize finishes a pile wish of Chines people. In addition, although we have a great number of great works, very few people are willing read a book carefully and tranquilly in the impetuous society. I think this exciting news will renew people’s enthusiasm towards literature, which is a great motiv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This is what we are happy to see.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10篇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据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

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想。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做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得那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书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更多热门获奖感言推荐:

1.略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

2.莫言诺贝尔奖获奖感言(全文)

3.屠呦呦诺贝尔奖感言(全文)

4.莫言诺贝尔获奖感言(全文)

5.诺贝尔经济学奖迪顿获奖感言

6.屠呦呦就获得诺贝尔奖发表获奖感言

7.莫言诺贝尔获奖感言

8.屠呦呦和莫言的获奖感言大异其趣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11篇

——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文艺论坛上的演讲

我曾经被文学评论家贴上许多文学标签,他们时而说我是“新感觉派”,时而说我是“寻根派”,时而又把我划到“先锋派”的阵营里。对此我既不反对也不赞同。好的作家,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创作,他甚至不去关心读者对自己作品的看法。

——莫言在日本京都大学的演讲

“作家在对话交流时,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文字必须抓住社会热点,否则文字就是一纸空文。”“文学揭示了人类的普适价值。歌德晚年提到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也是文化交流,了解各种文化观念。今日我们发现,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已经突破了文学的范畴,多样性的思想是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这也是对歌德文学理想的实践。”——莫言在法兰克福书展的发言

对于作家个体来说,要写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作品来,然后再写出跟自己已经写出的作品不一样的作品,这就足够了。我想如果有众多的作家实现了这个愿望,那么集合起来,我们的整个中国文学就会非常丰富,非常有个性。只要有这么一批作家出现,那么我们的文学自然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中就会取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觉得现在我们基本实现了这个愿望,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我相信用不了多久,西方的年轻作家就会说他受到了中国的某个作家的影响。

——莫言接受《南方周末》记者夏榆采访

它就是一个奖项,得了这个奖,并不证明你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这个我心里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得好的也有很多,得了这个奖我很幸运,我自己心里很清楚,不会轻飘飘的。作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不是奖项。能让他站稳脚跟的,还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土地的热爱,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的、勤勤恳恳的、对土地忠诚的写作态度。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12篇

【关键词】钢琴艺术 硕士培养 讲座音乐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钢琴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具有钢琴演奏的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技术操作与实践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理论不足、实践缺乏是目前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只有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改革,是在相同教学资源的前提下,结合新时期的教学目的,以模式革新的方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对传统教学资源进行有机分解、重组、叠加,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创新型人才。

“讲座音乐会”既是成果汇报会,也是钢琴艺术硕士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探索,它将“学术讲座”与“钢琴演奏音乐会”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即在舞台上把对作品的研究通过演讲的方式向观众讲解,再结合音乐表演的方式展示作品的复合形式。因此建立在“讲座音乐会”之上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就是通过对相关理论与钢琴演奏等学科的有机整合,运用音乐史学理念、音乐音响暗示性的抽象概念、美术具象画面、钢琴演奏实践指导理论等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系、结合,更科学地提升钢琴学科的发展。因此,本文试以广西艺术学院莫扎特作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为例,对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一、“讲座音乐会”的立体呈现

2013年6月6日晚,莫扎特作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这既是一场成果汇报会,也是一次大胆的教学实践探索。学生在讲座音乐会共同展示了莫扎特的作品,从整个音乐会的筹备到现场演出,收获颇大;台下观众皆反映本次音乐会形式新颖,是一次从形式到内容上的视觉盛宴。本次莫扎特作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的主角是2011级、2012级的5位钢琴艺术硕士研究生,他们不仅以团队的形式,共同研究莫扎特音乐作品,还针对各自不同体裁和作品表现样式,分别与7位双排键、声乐、弦乐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合作。经过5个月的策划、准备、训练,最终以立体形象的方式将莫扎特的代表作品搬上舞台。在内容上,涉猎领域丰富,体裁多样化。包括经典歌剧选段、钢琴三重奏、双钢琴演奏、协奏曲,变奏曲、幻想曲等,囊括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出莫扎特对不同体裁、风格音乐的轻松自如掌控的创作才华。在形式上,用语言文字解析、相应画面诠释、作品表演呈现,立体地展示了莫扎特作品的音乐风格与内涵,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以下是对讲座音乐会主要组成部分的逐一介绍:

(一)讲解部分

讲座音乐会的特色在于“讲座”部分,它是研究生对钢琴相关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展示与实践的平台。

1.在整场音乐会的开场之时对整场音乐会进行概括介绍,包括节目构思、音乐作品类型、演出人员、演出目的等,对莫扎特的总体创作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简短阐释,对了解“讲座”的意义和莫扎特其人、其作品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和理解。

(二)画面部分

在舞台的左侧采用屏幕投影展示PPT图片,目的是展示作品的研究成果,体现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给音乐会的音响听觉以视觉补充、联想拓展。具体方法包括:第一,作曲家的照片拉近间距。如在音乐会的概括讲解之时配合莫扎特不同时期的个人照片,提升了观众对作曲家的感性认知。第二,图片背景诠释作品基调。如c小调幻想曲K475的图片背景为繁星蓝色夜空,直接带来浮想联翩的浪漫色彩。第三,文字展示讲解作品的标题内容,增加理解作品的框架概念。第四,曲式结构图和主题谱例,使演奏的音响与乐谱符号相互对应诠释。第五,对应画面给音乐音响的抽象性与画面的具象性联觉。观众从视觉到听觉对作品有指向性的了解。如“歌剧”协奏曲《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配上欧洲歌剧舞台的油画,画面宽敞的空间感指向作品旋律声音的通畅明亮,气息绵长;画面鲜活的人物塑造与暖色的色彩指向作品情绪的热烈,表现了莫扎特以音乐去赞美人性,追求光明和幸福的音乐内涵。

(三)演奏部分

演奏部分是钢琴艺术硕士展示专业教学成果的主要手段。与以往多为独奏单一形式的钢琴音乐会有很大差异,本次音乐会增加了钢琴合作的多样性,尽可能的涉及莫扎特创作的各个领域,不同形式的作品展现使音乐会更具魅力,增添听众的新鲜感。从独奏到双钢琴演奏、钢琴协奏、钢琴三重奏,展示钢琴从单一乐器独舞到共舞、与担任乐队角色的两台双排键电子琴的竞奏、与小提琴、大提琴不同乐器间的相互共欢;从器乐合作到与歌剧演唱合作,展示纯乐器音响合作的特色到引领、陪衬、配合歌唱演员在舞台从表情、声音到动作的全情演出。不仅体现了钢琴艺术硕士的钢琴不同角色的应用技能,还能多角度的展示莫扎特作品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从讲解、画面、演奏等三个部分,观众能够从听觉到视觉形成联觉享受,从感性到理性得到全方位的感知,三部分穿插并进,相互补充,共同诠释,形成立体多彩的音乐会形态。

二、“讲座音乐会”新型教学模式的架构

讲座音乐会是教学、演奏、成果汇报的一个平台,它从琴房个别教学延伸到音乐厅,完善了钢琴教学模式,体现出综合性与新颖的特质。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历经近半年时间筹备的音乐会在短短1个多小时进行完毕,它要求展现学生对于西方钢琴文化知识架构、审美能力、钢琴演奏的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相关学科整合能力等综合素质,全过程需要学生厚积薄发,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更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完备的、可操作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科相对孤立、能动性不足的缺陷,将理论学习、审美赏析、实践操作三方面结合在一起,不拘泥于只能接受自己导师的“专业门第”观念,创新了教学形式和手段,目的是提高学生钢琴技能的应用能力与音乐综合素质。

现将包括讲座音乐会在内的新型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一)理论学习

讲座音乐会要求进行教案的编写,要求学生研究作品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主动研究钢琴文献、与钢琴艺术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风格、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资料,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以及钢琴教育理论、钢琴教学法等学科知识。讲座音乐会还要求对同一作品进行三位钢琴演奏家演奏版本的研究对比,学生通过研究钢琴演奏家的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将各种乐谱版本资料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构建客观准确的音响,科学合理的操作技能去演绎作品。如此主动的理论学习,不仅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大,也更直观形象,学生会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点,完善知识结构。

(二)审美赏析

审美赏析能力培养的主要是视听能力、联觉能力、立体思维观等三方面。

1.视听能力,即在钢琴演奏学习过程中对演奏操作技术的协调性认知与演绎作品音响听觉的灵敏度,通过观摩名家的演奏视频和接触、储存不同器乐的音色与演奏特色,加上教师在感官上的视听引导,形成条件反射般的视听审美能力。

2.联觉能力,是各感官之间形成的相互沟通的心理现象,在课堂和讲座音乐会的准备中,利用现代多媒体音响与画面课件设计手段与讲授法、示范法,强调使用同时期美术绘画作品的重要性,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语言特点相对应、相比较,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在学生心中形成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互通的整体感官体验,因此也对西方钢琴音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体悟,在拓展艺术视野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赏析能力。

3.立体思维观,即将艺术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钢琴音乐只是其中一部分,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某一个视角对艺术整体进行研究,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与教学方式的立体化、多样化,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开放式的、立体式的思维观,使学生突破传统钢琴学习过程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为其研究方向寻找切入点。

(三)实践操作

钢琴艺术硕士的培养,演奏技能的掌握程度成为衡量教学的重要指标。演奏技能的掌握必须经过大量的技术、技巧、作品的连贯完整的练习,这个学科特点对于长期从事钢琴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讲早已认可适应,但在研究生阶段,通过研究钢琴的演奏、教学、作品内涵等相关理论,进行实践操作练习的教学模式确是需要调整适应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把乐曲的色彩、性格、情境等内心的感受形成具体的形象,在脑海中反复勾勒描绘;对乐谱进行研读、分析,探索适当的演奏窍门,在实践操作练习中不断听辨、调整、修正,再听辨……而提升自己的音乐赏析能力。这种提升音乐赏析能力的实践操作一定是事倍功半的。

(四)讲座音乐会

讲座音乐会的筹备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往往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教案与讲稿写作,包括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对此曲的风格特点、曲式结构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在大量地阅读有关莫扎特书籍和论文的基础上,扩展了古典时期音乐艺术知识背景,形成的教案和讲稿也经过反复琢磨和修改,经导师的指导并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有助于培养研究生钢琴教学能力。

二是演奏练习与配合训练过程,涉及2人或2人以上需要相互配合的双钢琴、钢琴三重演奏、协奏、歌剧演唱等内容时,不停地磨合沟通与同步训练,不断调整演奏方式,弥补缺陷,培养研究生钢琴协作能力。

三是由于演奏作品有不同专业的合作,可经过多位导师的指导,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突破导师个人的专业学科知识的局限,例如C大调钢琴三重奏Kv548,钢琴与小提琴、大提琴的配合作品,在大提琴导师的指导下,钢琴的旋律演奏方面得到弦乐横向拉弦奏法的提示,提升了对室内乐认知。

四是练习与演出场地的变换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与调整键盘控制能力。小琴房、排演教室、音乐厅等不同的场地,空间感与声学要求也不同,都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听觉,及时研究调整弹奏方式,把声音传递出去。

五是后台布置与准备,培养研究生组织钢琴演出活动能力。在演出之前需有调理地将舞台场地、乐器器材、电子设备、演出服装、背景幕布、PPT教案、邀请函、座位排序等一堆零碎繁杂的准备活动筹备妥当。

六是在音乐会后的总结。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演奏与教学实践的文字总结汇报,在与导师、同学间交流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与钢琴应用能力。

三、“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的优势与难点

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经实践证明,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优势即难点,因此同时也较大地考验教师的知识背景和讲授能力,在可复制性上还需要注意理论联系的尺度把握,关注教学的难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下转第176页)

(上接第172页)

其一,从学科整合来看:理论与实践结合,多维度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及演奏方式。传统教学往往给学生的印象是:钢琴作为技术学科以练习为本,容易出现理论学科与技术实践学科学习分离的现象。讲座音乐会的教学模式打破理论与实践的藩篱,在讲座音乐会汇报中通过演奏者对知识背景的讲解分析和实际弹奏的立体呈现,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活学活用,避免了死读书现象,能全面而系统地深入音乐艺术研究,加强了学术能力。

学科整合的难点在于教师必须具备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勇于创新,与相关导师合作,合理设置课程,保持与学生高频率的沟通。

其二,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来看:钢琴教学能力与钢琴演奏能力共同培养,赢得应用型人才的优势。钢琴艺术硕士毕业后主要流向学校,培养教师队伍人才,钢琴讲授教学能力便作为教师专业素质之一,讲座音乐会要求学生对曲式内容进行讲解,能够强化学生的讲授能力。从教案编写、弹奏练习、协调配合、后台准备、总结经验等步骤,学生的主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增强,更能胜任教师、演奏者、学术研究者等多种职业角色

讲座音乐会要求导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精力,且必须具备非常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拼搏精神。难点在于:第一,在整台节目的选择上,要保持选曲的整体性,从莫扎特众多作品中抽选既有代表性的作品,又要适合每个学生的演奏能力与演奏特点,需要细致的准备工作。第二,学生除研究自己的作品外,还需研究莫扎特的总体风格,了解其他同学演奏的作品,这样才能增强音乐会的整体效果。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13篇

语言与文化对学民乐意义重大

此次来自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孔子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孔子学院和加州洛杉矶大学孔子学院的十四名营员都是西方古典音乐演奏及研究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中不少人是第一次来中国。在为期十二天的音乐夏令营活动期间,营员们首先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孔子办公室的组织安排下,挑选了自己喜欢、想尝试的中国民族乐器,与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和教师,学习体验了平日难以见到但又颇感兴趣的中国传统乐器,初步掌握了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艺,同时,他们还聆听了“中国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中国传统艺术表演观赏”及“中国戏曲艺术讲演”等讲座,并赴孔子学院总部、天津音乐学院和北京戏曲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访问交流,近距离地了解中国传统与现代音乐文化。来自美国洛杉矶大学的Jessie Marie Vallejo和Allison在美国学胡分别长达六年和四年之久。虽然在美国有机会接触到中国民乐,但这趟夏令营之行令她们更感慨语言和文化对中国民乐的重要意义。在接受采访时,Allison表达了她对此次夏令营之行的感触:“这次来中国本想在二胡演奏技术上有所提高,但来到中国后,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厚重,发现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是学不好民乐的。”

中国留学生也要传播民乐

十六岁的华裔女孩李丽出生在丹麦,受父母的影响,她从小就非常迷恋中国民乐。然而,由于在丹麦难以寻找到合适的中国民乐老师,李丽只好选择学习小提琴。直到2012年夏天,李丽听说中央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合作建立了全球首个以中国音乐教育与传播为核心的音乐孔子学院,这个小姑娘对中国音乐的热情再次被点燃。虽然李丽现在只是一名高

中生,还不够年龄考取音乐孔子学院,但她努力争取到了首期音乐孔子学院来华的音乐夏令营活动名额。

作为本次音乐孔子学院夏令营领队的莫徒生教授,却在接受采访时表现出些许担忧,他说:“现在许多在国外学习音乐的中国留学生演奏西洋音乐的技术非常精湛,但当我拿出中国乐器想让他们演奏一曲时,他们却告诉我不会演奏,这真的很不可思议!作为中国人,他们可以把西洋乐演奏得那样好,怎么连本民族的乐器都不会演奏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为此,莫徒生主动为今年考入他班里的九名中国学生提供了很多中国乐器,并帮助他们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的音乐孔子学院加强联系,让他们继续与同胞深度交流中国民乐。“作为身处他乡的华人音乐学子和音乐家,他们与音乐孔子学院共同担负起传播中国音乐的责任,这对于中国音乐在丹麦的传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莫徒生教授说。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14篇

最市井的屠狗场,高渐离与百无聊赖又不得志的狗屠和武士秦舞阳座谈论道,喝得醉醺醺的荆轲摇摇晃晃上场了。

这出戏,一开始就给了观众不一样的期待:剧中四人在一起,像极愤青,痛骂社会,醉心“出名大计”。而至荆轲受任刺秦,出名的机会终于来了。

话剧《我们的荆轲》的编剧莫言选择了家喻户晓的“荆轲刺秦”的故事为题材,对人物的行为与动机进行大胆的推度和解读,强调“我们的、每一个人内心”的荆轲,和“快乐女生”一并出现在文娱版,呼应着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荆轲

这个被誉为当代中国最有活力的作家,并不是第一次触电话剧。1999年,莫言就与朋友合作创作了一部话剧《霸王别姬》,同样是历史剧,在人艺小剧场上演。

《霸王别姬》和《我们的荆轲》创作初衷如出一辙,都是正剧歪说,带有很强的颠覆性。一如莫言的小说,带着残忍、人性的挣扎和其中的黑色幽默,血淋淋展示一个荒诞的世界。

9月6日,演出现场不断被笑声打断。荆轲被塑造成一个假刺秦欲名扬天下的人物,最著名的一场“风萧萧易水寒”戏,豪迈不见,悲壮亦减,几近纠结,像一场闹剧:燕太子丹为使荆轲刺秦不惜下跪、荆轲临阵生怯迟迟不愿渡河……

这几乎可以看做一个解构英雄的戏,在这出戏中,看不到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活在挣扎中。

而整个戏并不沉重,相反笑点不断,秦舞阳和狗屠两个小人物的搞笑戏大受欢迎。剧中一些台词颇有意味,“调戏民女那叫痞子,勾引了皇上的宠妃,那就是诗人”、“乱世就是舞台,要想成名,必须得和历史反着来”。

笑声和掌声之余,也有观众大呼,受不了,“太狗血了”。

在回应质疑时,导演任鸣称:“好的作品都不乏争议,既然是我们的作品,我们就不怕争议,就像荆轲的故事,历史上自有公论。”

莫言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的历史剧都应该是当代剧。如果一部历史题材的戏剧,不能引发观众和读者对当下生活乃至自身命运的联想与思考,这样的历史剧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人艺荣誉编剧”

而直到9月6日,莫言才第一次坐在观众席看了自己写的作品演出。他直言“很紧张,因为不知道后面的戏会演成什么样”。

颇有意味的是,“要想成名,必须得和历史反着来”这句台词是导演后来加的,娱乐至死也不是莫言的初衷:“我的本意是要表现荆轲成长的过程,人性觉醒的过程,他由一个一般的庸常之辈发展为理智的人的过程。目前从这个戏来看,这一点比较弱。”

就在这天下午,莫言刚刚获得人艺颁发的荣誉编剧大奖。在大奖会现场,人艺还一并颁发了荣誉演员、荣誉导演大奖,得奖人分别为《喜剧的忧伤》的主演陈道明和话剧《原野》的导演陈薪伊。和后两位的盛装相比,莫言的着装显得过于家常,蓝色T恤加灰色长裤,一头谢了顶的发,一双小眼睛。

他第一个发言,声音平淡,带着典型的莫氏“淡定”,但还是笑了出来,称自己获得荣誉编剧奖项有点“莫名其妙,晕头转向”,但转念间又发现其中暗藏杀机,调侃道:“这是人艺的张院长在钓我,让我再给人艺写一部好戏。我的主观愿望非常想写好,不但一定要认真写,还自信一定会比《我们的荆轲》写得更好。”

这距他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刚刚过去17天,“茅奖”引起的争议空前,而莫言的获奖被认为实至名归。他不愿意再谈论得奖一事,但面对《蛙》所受到的质疑,他也带着一个作家典型的固执来一一回击。

在《蛙》的上海会现场,莫言请到了郭敬明扎台型,引来迭声惊诧:骄傲如莫言,“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如今竟也需要如此这般地多卖个三五本吗?

莫言说,只是借机跟年轻人多交流而已;“我相信,不管哪一代人,对人类的一些本质看法总还有一致性,我写得热泪盈眶的地方,80后读了也不会无动于衷吧。”

质疑其故事离现实太远的声音也没有停止过。他的故事人物似乎永远在山东高密乡,农村题材,所以连莫言自己也不免承认,“也许年轻人看《蛙》就跟我读《盗墓笔记》的感觉差不多”。

有评论家认为,在《蛙》中,“某种意义上说,莫言今日之开始反思生育权问题,其实是他自己在没有了生存压力之后开始想到了生活尊严,而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生活在如今这个权钱膜拜极盛却又无保障体系可言的时代,生存的压力仍然远比生活的尊严重要。莫言以为他的新作会因触及计划生育而引发争论,但许多人觉着,他这部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的力作激不起多大浪花,断难企及那部叫做《蜗居》的肥皂剧。”

对此,莫言并没有正面回应,而是用《我们的荆轲》落幕时的台词,一切是好是坏,“我们历史上见”,巧妙地打发过。

“这个戏我最想表现的是人的成长和觉悟”

时代周报:你有不满意或不够充分表达剧本的地方吗?

莫言:还是有一些,但应该是我剧本的问题,跟导演和演员没关系。演员发挥得很好,把小人物演绎得很生动很形象,比如秦舞阳。我的本意是要表现荆轲成长的过程,人性觉醒的过程,他由一个一般的庸常之辈发展为理智的人的过程。目前从这个戏来看,这一点比较弱。但现在已经演到这个时候了,要改变一部戏也是不现实的。

时代周报:你怎么给这部戏定性,它是悲剧还是喜剧?

莫言:这部戏很难定性它是悲剧还是喜剧,本质上它是一出严肃的正剧。但正剧也未必板着脸说,悲剧也未必哭着脸说,也可以用幽默表现沉痛。戏剧应该是一步步紧张的,越往后越紧张,剑拔弩张、暗藏杀机。这个戏我最想表现的是人的成长和觉悟。

时代周报:你微博里说这部戏能让人看到笑,看到哭,我发现很少有人哭。

莫言:可能没有触发他们的心境。能看到哭,必须和戏中的人物荆轲有相同的心路历程。

时代周报:有观众说这出戏太狗血了,你怎样看待?

莫言:用狗血来形容是不太恰当的,现在大家都厌倦了拿腔作调一本正经的历史剧,应该来个颠覆吧,历史正剧也可以有另外的想法。实际上每一位小说家写历史都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和价值观来取舍、立意和铺陈的。

时代周报:荆轲刺秦的动机为什么演绎成为了成名?

莫言:这是关乎现实的。每个人实际上都在一个坛里面,身边的事跟戏里面的情形和戏中人应该能找到对应。

时代周报:你是不是用小人物的手法来写英雄?或者说,在你的笔下没有英雄?

莫言:对,没有英雄,或者说最后荆轲接近于英雄,他觉醒了,他从一开始是个追名逐利的侠客,接着追问刺杀的本意所在,然后追问到人的存在,最后追问高人的存在。高人可以看做荆轲对美好人生的一个向往。他看透了人生,觉悟到了人生的目的何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到底何在。

时代周报:在剧中几乎感受不到荆轲的这种成长。

莫言:应该也还是有,演员没向这方面靠。因为戏是流水往前走,没有时间让观众思考,不像读剧本。我建议看一场的观众不要轻易褒贬,最好看两遍,或者能看一遍文本,看到剧作家深藏在文本后面的本意。当然作为一个戏,多解多意,也是这个戏宽厚的一个标志。

时代周报:有人说这是一出冰冷的戏,似乎没有一个足够温情的人物?

莫言:正是因为内核的冰冷,所以需要幽默喜剧的成分来调节,如果板着脸来演,哪还有什么看头?幽默的部分也是现代的,所以会把观众从遥远的古代拉到现代来,仿佛看一场我们生活当中的表演。我们当初讨论的时候也意识到,这样的方式会遭到一定的疑问:这种剧是不是应该严肃对待?这样会不会把荆轲悲壮的豪侠破坏掉了?我建议有这种想法的人最好再看一遍。

剧中的每个人都有温情。到了最后,荆轲和燕姬都表现出了温情,有两场最重要的他们的对手戏,两个人已经产生了感情。

时代周报:在剧中荆轲不由自主地喊出了“看客”这个词,这是不是对媒体或娱乐环境的隐喻?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15篇

关键词:限制性视角;视听语言;影片分析

《和莎莫(summer)的500天》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影片男主人公汤姆(Tom)是一个沉溺于英伦哀歌与《毕业生》情境的年轻人。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办公室新职员莎莫(summer),他坚信他与莎莫是命中注定的一对。导演从男主人公汤姆的主观视角展开叙事,让汤姆与莎莫的500天恋情里一个个情节片段在时间轴线上随意跳跃。观众在电影中跟随着汤姆与若即若离的莎莫谈了一场500天的恋爱,在和男主人公汤姆一起失落于莎莫最终另嫁他人的同时,观众似乎对于爱情有了一层更真实的了解与感悟。

影片所采用的男主角主观视角在电影叙事学中称其为限制性视角,与之对应的是全知视角。这其实是两个借用文学叙事的术语。在通常的限制性视角的电影作品中,我们发现更多的电影导演对于影片限制性视角的实现也是文学化的。如在影片中通过第一人称“我”的画外解说来告知观众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均来自“我”的视角。而影片《和莎莫(summer)的500天》的限制性叙事视角并非如此直白,而是通过情节设置构成、镜头语言、场景安排等电影的视听语言来实现的,本文试对本片限制性视角叙事的视听语言进行分析,以期对于电影导演运用电影化的表现方式来创作限制性视角叙事作品有一定参考意义。

一、限制性视角下情节的特殊安排

1.按照限制性视角的主观情感安排情节

《和莎莫(summer)的500天》的导演对于影片的情节安排是独具匠心的,汤姆与莎莫的原本顺叙故事段落被一个个拆解支离,零碎的情节片段在以500天时间为主线的时间轴上随意跳跃。如影片讲述的是与莎莫恋爱500天的故事,开篇段落却不是常规的从第1天讲起,而是从第488天开始进入,之后是第1天,随即又进入第290天。然而导演的情节安排并非随意而是按照男主人公的主观情感为内在逻辑基础。按照男主人公的限制性视角叙事,影片仿佛就是随着男主人公的大脑思维在叙事。一个个情节片段时常时空交错的出现在影片叙事中,但却不影响观众对于影片的理解。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来自电影大量转场中对于连接镜头的熟练使用。

因为是按照限制性视角的主观情感来安排情节的,影片中前一个段落还是热恋而紧接的下一个段落就是分手的转场很多。为了让影片一气呵成,剪辑连贯,导演很纯熟地运用了较多的连接镜头来实现时空交错情节的蒙太奇处理。如恋爱32天与恋爱303天,是热恋与失恋的两个时空,在剪辑处理上,导演让处在热恋中的汤姆满心喜悦的走入办公室电梯,电梯门关。但当电梯门再次打开时,出来的是一个在303天时空里的失恋的汤姆。

2.非预期结局来自对于观众对“限制视角”的非预期

二、虚拟场景与动画特技外化主人公内心世界

影片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运用动画特效来将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外化,以更直观的方式带观众进入男主人公的限制性视角,动画的虚拟性也便于观众区分导演展示的是男主人公的主观世界而并非客观现实。贯串全片的中心时间轴线就是通过动画显示恋爱天数来完成的。在恋爱32天汤姆与莎莫陷入热恋,汤姆终于得到了莎莫对他追爱的热烈回应,他欣喜的走出房间的瞬间,他感到整个世界都在为他庆贺。导演在这个段落中直观的将汤姆的主观世界进行展现。汤姆出门,镜头采用汤姆的视线角度,迎面而来的路人纷纷向汤姆微笑并庆贺,汤姆自己照了下街角橱窗的镜子,镜子里反射出的不是汤姆的容貌而是大明星哈里森福特微笑的脸。合着音乐的节拍,这个情节段落甚至被导演处理的类似歌舞片段落一样。汤姆边走边跳,身后各行各业的路人甲乙丙丁都开始跟着汤姆舞动起来。其中,甚至还让汤姆伸手接过了一只动画制作的小鸟与之共舞。明显的戏剧化的夸张表演明确地区分了主人公的虚幻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观众因此在理解上没有障碍和困难。

再如,恋爱第402天,汤姆与莎莫分手一段时间后再重逢,很多共有的回忆让彼此都很开心。这时汤姆认定他与莎莫的爱情有了挽救的转机,他满心期待的受邀来参加莎莫的酒会。导演用分格画面将汤姆预期的美好想象和现实中的情况同时展现。在分格画面的现实画面里,汤姆看到莎莫已经戴上了别人送的订婚戒指,并接受了别人的求婚。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汤姆的情绪一落千丈。在这个汤姆最为沮丧和绝望的段落中,导演加入了动画的特效技法。汤姆冲出酒会现场,独自一人走在深夜的大街上,突然周围的高楼大厦瞬间褪去了颜色,画面有了一种类似美术技法“白描”的效果,然后画面里线条勾勒的景物又逐渐模糊成白茫茫一片,画面中心只剩下汤姆一人,他沮丧垂头的背影最终也在画面中淡出。

影片的这些独特的电影手法增加了电影的可看性,是直接展示限制性视角的人物内心的成功范例。

三、电影影像

1.限制性视角的镜头角度选取

限制性叙事视角的镜头多要采用限制性视角人物的主观视角。如影片《和莎莫(summer)的500天》对于莎莫的镜头拍摄角度均是来自汤姆的观察点。例如在办公室场景中,画面主体――女主角莎莫经常被导演在大全景的构图下时将其置于镜头的角落,前景为繁乱的办公室格子间,办公室职员们前后走动,这个镜头的选取内因都是来自男主角汤姆在场景中处于离莎莫较远的对角办公位置,镜头的视角均来自汤姆的观察视角。再如,影片重要的情节转折为汤姆满怀期待的应邀参加莎莫的酒会,却发现莎莫带上了订婚戒指答应了别人的求婚。通常这样的情节镜头都需要运用近景或特写来拍摄女主角幸福表情及手上订婚戒指等镜头语言来表现。而本片使用的却是远景镜头,在酒席间拥扰的人群中,莎莫与人拥抱接受来自朋友们的祝福。这是汤姆的主观视角镜头,场景中的汤姆正落寞的站在人群中远看着莎莫。运用主观视角的镜头角度来实现限制性视角的叙事。

2.摄影机运动

影片在拍摄汤姆暗恋莎莫的事情被酒醉的好友戳破,汤姆紧张地等待莎莫的回应段落中,导演有意识运用手动跟拍,镜头略有不稳的抖动恰当地表现了汤姆焦躁不安的心境。这是按照男主人公的主观情绪来安排摄影机运动,实现限制性视角叙事。

四、限制性视角下场景安排的虚幻性特点

为了实现限制性视角的叙事,影片导演还有意识地安排虚构的场景,来展现男主人公的主观世界,而非客观现实。例如前文所论述的恋爱32天热恋时,汤姆见到的所有路人都在冲他微笑庆贺,并和他一起进行愉快的歌舞表演段落。除此之外,影片对于男女主角的恋爱场景选择也别有用心。如影片在表现两人的关系迅速升温的甜蜜爱情段落时,并没有选择实际的家庭场景来表现两人的同居生活,而是将场景选择在了宜家卖场。宜家是注明的国际连锁家居装饰卖场,其中有很多完整的厨房、客厅、卧室展示区。影片将男女主人置身于宜家的卖场里,他们在卖场里的厨房里讨论着类似夫妻间的日常话题,他们在卖场的卧室床上私语。所有的家具都贴着商场的标签。这样的场景一方面从汤姆的限制性视角出发表现着汤姆对这段感情回忆的主观美好感,另一方面也透出了他的不真实性,场景是一个卖场模拟现实的样板间,而并非真正的生活场景。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16篇

同志们:

梦是一个很美的字,人们常说祝你美梦成真,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美梦成真,但我们要问自己你奋斗了吗?你为自己的梦想播种耕耘了吗?

生活中无论你我,有梦谁都了不起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都应该有梦。国家没有梦,这个民族就是可悲的,可哀的;一个人没有梦就是行尸走肉。和你们一样,我也有一个梦——和亲人一起过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我的梦很普通,我的梦很平凡。但我认为它很美,很温馨。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记得在没踏入小学时,我一直过着和父母团聚的日子,很快乐,很幸福。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我就和年幼的'弟弟跟着奶奶爷爷生活在一起。尽管奶奶爷爷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可父母的爱是爷爷奶奶所给予不了的,是一种难以表达的爱。每每看到别人在爸妈面前撒娇,在父母面前玩乐,我是多么的羡慕,多么的渴望,同时也多么的心痛。特别是过年时,别人家一家团圆,而我却是躺在床上仰望天空,我已经记不清和爸妈一块过年时啥滋味了。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流泪,也不止一次的幻想,不止一次的问自己,为什么别人的父母可以陪孩子,而我的父母却不能。我曾经还有过恨父母的想法,我开始对自己没信心,我变得害怕、自卑,难道父母不要我们了。渐渐的我懂了,我知道父母为什么一年都不回来几次,甚至一年就回来一次,有时只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回来。天下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个更蓝的天空,让孩子飞的更远,让孩子的孩子不在像他们的孩子一样承受这种痛苦。

所以,在我很小时,内心就埋下了一颗种子,它现在正悄悄发芽,成长。它就是和亲人一起过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我不需要高重的权位,不需要过多的金钱。我认为钱权固然重要,但亲情更无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语句,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我的梦想就是陪父母安度晚年、和爱人共织生活、陪孩子快乐成长。我认为它很美好,但它确实也很艰难。有人会说当今就业压力大,为了生活不得不在外奔波。但我们想想我们真的是没时间,还是在找理由。工作之余,我们可以抽出时间陪我们爱的人,父母需要儿子,妻子需要丈夫,孩子需要父亲,你可以看看他们那期盼的眼神、渴望的目光,你真的会心痛。

现在我是一名在校高中生,我一定努力学习自己的文化知识,积极锻炼自己的能力。尽管这个社会充满诱惑,我也不会堕落,也不会随波逐流。因为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的童年经历,不会忘记父母的辛勤的付出,不会忘记自己的梦。我感谢我的父母让我找得自己的梦、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这个对于我来说平凡而伟大的梦——和家人一起过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我不会让我的子女走我的童年之路,我有信心,我也有责任,我更有奋斗不止的动力。.。.。.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的梦,是和家人一起幸福的生活。一个人之所以受人尊重是因为他有梦、他有灵魂。我相信,我的梦一定会在汗水和智慧的浇灌下,梦想花开。我的未来,我做主。有梦谁都了不起!我的青春,我为我代言。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17篇

莫言获诺贝尔奖感言全文

“作为一个从中国一个遥远的县城——高密东北乡走来的农村孩子,今天能够站在世界知名的大厅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是当然,这一切都是真的。

我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作家比我值得获得这个奖项。我坚定地相信,只要他们继续写作,只要他们还相信文学是人类和上帝给予的权利的.美化,‘她必将花冠加在你头上,把荣冕交给你。’

我同样意识到,文学对于政治争议和经济危机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对人类的影响却是古老的。当文学存在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当它不存在了,我们的生活会变得粗鄙而野蛮。因为这个原因,我为我的职业而骄傲。

最后,我想感谢我在高密东北乡的父老乡亲,我永远都是你们中的一员。”

【拓展】: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1]

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 20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 12月6日,莫言获颁授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4]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18篇

莫言诺贝尔奖演讲稿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和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和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的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的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

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的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的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的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的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的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

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19篇

不需旁人安排,也无须过多干涉。

喜欢人生一直变化,一直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也许有一天,我会停下来,但现在,我还没有享受够。

在筹备20周年展览会的时候,我分外仔细地回顾了我的‘战绩’,心里在想,应该很少有人像我以前那么大胆创新,做的那些事,过了20年还是那么‘前卫’,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很‘过瘾’。自觉自己是一个幸运儿!”

为舞台而生

21年前,她是那个时代造星流水线上的乖巧模样,唱着比声线甜美的歌曲;

11年前,她走出自己的道路,被誉为人气天后,获无数奖项;

1年前,《莫后年代―莫文蔚20周年展览》人头涌涌;

巡回演唱会在8个城市举行17场。

最近依然在各地举行巡演,并享受幸福家庭生活的她说:“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漫长20多年,她说:“3岁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以后要做一个表演者。我是为舞台而生的。而现在,我依然享受这一切。”

非常满意自己交出的这份“成绩单”的莫文蔚,坦言过去20多年在演艺事业上面的工作令自己觉得充实而满足。“在筹备展览会的时候,我分外仔细地回顾了我的‘战绩’,心里在想,应该很少有人像我以前那么大胆创新,做过的那些事,过了20年还是那么‘前卫’,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很‘过瘾’!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当然我要感谢很多人,成功的背后需要很多不同的人推动,而最值得高兴的是,一直以来不同的合作伙伴都与我非常投契,更制作出不少让我自豪的作品 。”

有一颗古灵精怪之心的莫文蔚,能流利地说5国语言;做慈善环保,她竭尽全力,工装示人;唱歌,她略带沙哑的“莫氏声线”迷住数十万人的心;作为女明星来说,她不够美,脸太长,嘴太大,身材过于骨感,但最终她是大众心中的性感女神;她还热衷扮丑―《食神》中丑到极致的扮相,却塑造出让人掉下巴的经典;她个性多变,穿衣风格大胆,造型前卫,开创了独特的“莫氏风格”,很多时尚品牌都希望她能穿着自己的产品,设计师把她视作灵感女神缪斯。

唱歌、拍电影、出演舞台剧,所有和表演相关的工作莫文蔚都敢尝试。出道21年,她拿到过两次台湾金曲奖和一次香港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同时拿到这两个奖的艺人少之又少。莫文蔚还完成了女人生命中重要的转折,而结婚的对象是17岁的初恋―人生在这里为她的努力画了个圆满的圈。

多种姿态,一种心情

3岁的时候,莫文蔚已经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如今的她已拥有想要的一切,但她说:“我还未享受够!”工作与生活、困难与压力之于她,原来一直是种享受。她一直毫不讳言自己的年龄,因为她知道,女人虽怕“时光易把流年抛”,但更可以用岁月沉淀的温润,令自己化身美玉。接下来的10年、20年、30年,莫文蔚依然会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一往直前。“我还有很多事情想要做。下一个想要实现的愿望是做一出特别的歌舞剧。还希望和‘大自然保护协会’一起去考察,探讨现在已经非常‘不适’的地球,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去‘治愈’它。”去年,莫文蔚在向又一高峰进发,成为基努・里维斯导演钦点的女主角,参加处女作《太极侠》的拍摄;多年来制作一张爵士专辑的心愿亦达成。

而最近上映的《催眠大师》对莫文蔚而言,亦是另一种挑战:这个讲述自我治愈和救赎的故事,是带有神秘色彩的新颖催眠题材。导演陈正道一早就已经确定自己心中的最佳女主角非莫文蔚不可,她亦被缜密的剧情设计和内在展露的情感元素打动,即使当时正忙碌于专辑、20周年巡回演唱、展览等工作,她仍尽力“分身有术”,最终完美演绎这一角色。莫文蔚说,自己当时为能淋漓尽致演出角色内心的挣扎,还特别研究心理学,以更好地诠释在被催眠后,进入意识被替换的状态。“一度有考虑要实际去体验被催眠,但后来因为害怕而作罢,怕我把自己的秘密说出来,所以拍电影是一个很好玩的渠道,可以旁观,更能体会。”

在天津拍戏期间,雾霾指数严重飙升,莫文蔚笑言自己每天出门拍戏前,都像在看股市指数一样,紧张地盯着雾霾指数。“大部分的戏份都是在晚上进行拍摄,生物钟亦颠倒,不过这也正好加强了我对这个角色的专注度。”日夜颠倒的莫文蔚因此鼻子过敏,天天狂打喷嚏,心理压力也直线攀升,一度精神恍惚,让她觉得像是真的被催眠了。但影片上映后的佳评如潮,让莫文蔚再次感觉“再辛苦都值得了。这是我在电影系列的新尝试,上映后还被评为‘零差评’的作品。”说及票房已经突破2亿的成绩,莫文蔚毫不掩饰获得认可的快乐,更在微博上回应拍续集的猜测,可爱调侃“需要女演员找我哦”。

幸福小女人

父亲的离去是莫文蔚最大的遗憾:“父母为我的学习及成长打下很好的基础并赋予很大的自由度,让我可以多方面发展。父亲的离去更提醒我要活在当下。想要做的事情要下定决心赶紧把它实现,不要给自己拖延的理由。其实这些道理一直都懂,只是现在有更深切的感受。”所以在母亲节到来时,她大声呼吁愿天下母亲都快乐,也更珍惜目前拥有的一切。

不仅仅是工作上的执著和努力,找到幸福的莫文蔚说应该学会把握快乐。“他的真诚最让我感动。互相坦诚、信任与支持是永恒不变的夫妻相处之道。我很享受现在的相处模式,虽然我们分开两个地方工作和生活,不过我们会每天通电话,会视频聊天,如果我们其中一方有多过两个星期的休息时间就会跑到对方那边,这样反而可以让感情长期‘保鲜’。”随性地调侃自己,也令我们看到莫后气场外小女人的幸福一面。“他最爱煮饭,而我也很爱吃他煮的东西,这个‘合拍’的程度实在没话说。哈哈哈!”

正在策划一次环球旅行的莫文蔚,亦坦言自己的憧憬和期待:“入行21年来真的没有试过真正地休息一段时间,那么久以来都是工作、工作、工作!上一年跟老公约定今年要去环游世界,当然要很积极地把它实现。我们各自会看很多旅游书及上网找资料,然后找旅行社帮忙规划行程。也特别期待这一次的出行。”

双子座的莫文蔚最擅于在琐碎中时刻感受生活的美好,那种不甘于平凡、总是用好奇的眼光去探索平淡生活背后掩藏之小美好的特性,亦是她的魅力所在。工作中困难再多,对她而言亦是另一种收获。

无论是从通宵的片场过来,还是刚刚赶完繁忙通告,只要摄影师的镜头一对准莫文蔚,她的疲倦顿时一扫而空,不需要调动和暖场,驾轻就熟的笑容、眼神、姿势,完全不需要指点,她很明白自己要什么。每次看她拍摄百分百是种享受:看她举手投足的自信,看她不经意就展露的风情,会被那份魅力吸引。

关于莫言演讲稿800字 第20篇

[关键词] 《国王的演讲》;电影;主题;音乐

由汤姆?霍伯指导,科林?费斯担当主演的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于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斩获四项殊荣,捧回四座小金人,其中包括了最具分量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这两项大奖,同时科林?费斯本人还拿下了个人第一个最佳男主角奖,编剧拿下最佳原创剧本奖。作为一部宣传政府形象的主旋律大片,如此巨大的成就不可谓不让人惊讶。在获奖方面,同时该片还获得了35届多伦多电影节的最高荣誉观众选择大奖,男主角本人也拿下许多奥斯卡以外的奖项,包括金球奖最佳戏剧片男主角等。同时本片还拿下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音乐奖。影片构思简单,感人心脾,是一部叙事故事结构的电影,主要讲述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克服口吃的故事和过程。整部影片精致细腻,代表着英国人那无处不在的古典韵味,同时还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电影《国王的演讲》的配乐师——法国人_?德斯普拉特(Alexandre Desplat)为大家之作了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来搭配影片中起伏的情节变换。_出生于巴黎,曾求学于巴黎音乐学院高等学府,然后到美国进修,最后深深爱上了电影配乐这一伟大职业。现在的_刚过知天命之年,却已经跻身电影界的配乐大师之列。他制作的电影音乐包括《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预言者》《本杰明?巴顿奇事》《女皇》等一百多部电影或电视剧。就连我们最熟悉的《色?戒》和《时尚先锋香奈儿》也是由他亲自操刀制作的主题音乐。

一、主题音乐的分类和重要性

(一)电影主题音乐的分类

电影音乐一般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在有主题歌的影片中,把主题歌进行器乐化,让它反复出现贯穿整个电影主题;第二类是根据电影的需要,量身制作相应的主题音乐。第三类则是直接套用古典音乐来作为主题音乐,比如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曲子。

电影主题音乐,是电影配乐师为影片量身打造,经过录音棚混音插入到电影中,作为一个好的电影不可或缺的成分存在,并且是随着电影的播放而不断变化,以此为观众所感知到的一种音乐形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电影主题音乐具备了音乐的共性的同时,还具备自己明显的特性。电影的发展是20世纪20年代,通过唱片发音渗透到电影中,从而开始了从默片到有声电影的进化过程。这一模式的产生,为广大群众接受电影这一生活基本物质打开了大门,极大地促进了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兴起。许多音乐爱好者因为一些电影有着出色的音乐配乐,而逐渐爱上该电影,加快电影的流传。电影《国王的演讲》的配乐师_对音乐有着很强的感悟能力和掌控能力,这种对电影细节的感性把握和理性分析让许多观影者在理解电影剧情上,多了一些从容和自信。

电影《国王的演讲》无论从题材、内容、风格、手法结构到划分长度和段落等,都处理得相当细致动人,为影片整体构思起到重要作用。

(二)电影主题音乐在电影当中的意义和发展

有声电影的产生让音乐在电影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20世纪20年代产生了有声电影,30年代电影音乐开始得到研究并崭露头角,因为它已经开始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必然结构。一开始的电影音乐研究并不是导演单方面的研究,作曲家也开始意识到了电影音乐的价值。在这种跨越学科的合作基础上,作曲家与导演长期合作并探索出一批高水准的电影主题乐。到了50年代,电影主题乐,开始发挥其自身特性,打破作为音乐的共性,建立起自己的独立体裁和规范,渐渐成熟并向更高层次开始发展。20世纪后半个世纪,音乐在国际上开始得到重视并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独立学科,然而电影音乐的研究却显得十分浅显和薄弱。虽然逐渐有电影音乐学术专著开始在市面上发行,但世界电影音乐还需要更多研究。尤其我国,电影行业起步晚,电影音乐的课题研究在我国更是得不到重视,因此需要更多更专业的研究和有价值的成果。

二、《国王的演讲》中音乐主题的变化

电影《国王的演讲》音乐结构是为影片整体结构量身打造,具体细化到了每一个段落和每一个章节长度。借助配乐,电影《国王的演讲》得以抒发更自然的情感,抒发对生命的感悟,抒发对理想的追求,抒发对毅力的表现等。这种通过电影语言和音乐语言双重管道表达意义的结合,将导演对人生的理念和追求升华到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动作,最终通过引起观众的共鸣而实现导演对人类命运的最终关怀。

(一)电影《国王的演讲》中配乐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对比

电影《国王的演讲》主题音乐优美动人,生动的对白让观众能直接感受国王那起伏的情绪。片中除了大量的特定的背景音乐和插曲配乐,还有大量的古典音乐,大量引用古典音乐在这里却并未降低影片的高度,让观众毫无牵强感。一方面是莫扎特和贝多芬两大灵魂级音乐大师不朽杰作的创作在时间线上的力度表现;另一方面电影《国王的演讲》本身是一部激情跌宕的正面政治电影。比如在影片最后,伴随着国王最终顺利的演讲直播,贝多芬慢板乐章悄然而起,《第七交响曲》润物无声般感人,然后_在衔接处用上了钢琴协奏曲《皇帝》,一个慢乐章,更是将观众带进一处高远的意境当中。

_细腻和深度的音乐解析,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欧洲的配乐思维,因此他经常被作为好莱坞配乐大师约翰?威廉斯的比较对象。两人在音乐上的造诣都相当高。威廉斯为《星球大战》《辛德勒的名单》等经典电影配的音乐已经成为电影音乐上最美丽的一笔。_与威廉斯相同,对电影氛围把握十分精准,善于捕捉细枝末节。在电影《国王的演讲》中,他的配乐波澜壮阔,在电影《色?戒》中他的配乐凄美阴郁,暗示着不祥;在电影《哈利?波特》中,他的配乐跌宕起伏,展示出无尽黑暗与魔法的诡异;而在电影《暮光之城?新月》中,他的配乐诡异而阴沉,代表了电影整个压抑的氛围和不同物种间的感情的艰难。

(二)电影《国王的演讲》中配乐的独特性

曾经在节目采访中,_说,电影《国王的演讲》的配乐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影片《国王的演讲》中,国王约翰是一个患有口吃的病人,因此整部影片的台词并不错,那么作为另一种电影语言的配乐,就显得举足轻重。_表示,“在配乐中他加入了太多的信息,对白(从听觉上)也不完美”。因此为使影片具有历史剧所需的遥远年代的感觉,他特意从EMI档案室里找出老式的麦克风来录音。

_除了借用贝多芬和莫扎特,还借用了舒伯特的四重奏,用这种悲伤的调子奏出的四重奏辅助故事剧情的推进。在音乐选择中,影片习惯采用弦乐和钢琴的交织对比来体现人物情感。国王口吃、语塞是其表达语言的常态,而其演说则要像正常人一样需要流畅语调去打动人,挫败感及沮丧感,总让其在公众表达面前口吃情况更加严重。在这种时候,_总让舒缓而沉郁的弦乐响起,让国王的那份心情像压抑的影子一样伴随,同时又在沉重中夹杂钢琴的欢悦轻快,似戏弄又像嘲讽,更突出了口吃的严重性。_对音乐的敏感与操作,使得影片的情感流露和事件表达十分清晰动人,他出色的音乐感觉让导演在电影表现中乐意使用更多的音乐去表现《国王的演讲》的主题,在国王加冕的典礼上,导演最初认为静场更容易打动人心,但因_的建议,采用管乐的欢快衬托改变后的那份紧张,但同时却也体现了国王甚至全国人民耳闻国王演讲的喜悦心情,克服口吃的成功经历和胜利结局,加上戏谑欢乐的曲调,似乎象征二战的未来。

_对自己的音乐十分自信,“我喜欢离开了电影仍能单独上舞台的音乐,伟大的音乐都应有此品质”。在他看来,音乐创作应能够折服专业而优秀的演奏家,而不仅仅具有呈现或加强电影主题的作用。《哈利波特?列死亡圣器》的出色音乐正是_所创,其优秀性让伦敦交响乐团105位优秀的演奏家尊敬佩服。《国王的演讲》这部影片从上映起便受到观众和专业艺术家的好评,并获得201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项,其影片音乐与人物刻画、作品主题相互辉映,为影片夺得大奖作出了重大贡献。影片巧妙采用音乐大家莫扎特与贝多芬的作品,给影片增色不少。罗格医生拥有自己的一套口吃治疗方法,面对阿尔伯特公爵的口吃问题及其对抗性心理,他要求阿尔伯特公爵朗读《哈姆雷特》的片段。作品着力刻画了阿尔伯特念不出声的愤怒,而罗格却耐性十足同时也是信心十足地让阿尔伯特公爵戴上耳机,耳机流出的音乐声正是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的旋律,在明快轻松的古典配乐中,阿尔伯特似乎扔掉了一切束缚,在动力感十足的音乐中大声朗读出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影片的第二次莫扎特音乐的响起,则出现在罗格帮助公爵进行物理治疗的场景上。此次_选用了《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乐,轻松优美的曲调与影片画面和节奏十分契合,既增强了音乐对电影主题表达的支持,同时也重现了莫扎特的不朽魅力。

在影片中,贝多芬的音乐也为影片增色不少。二战爆发,此时已经成为国王的阿尔伯特为了给战场的士兵和动荡中的民众加油鼓劲,他走进演讲室,向英_民发表战争演讲。影片画面将罗格医生的眼神和手势作为重点镜头进行了拍摄后,再将视眼转向阿尔伯特的嘴唇,当迟缓、凝重而坚毅的语调传播在空气中时,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的旋律同时回旋在观众耳畔,庄重忧郁的曲调,使战场的肃穆无情与悲伤之感浮于观众心头。葬礼进行曲的曲调层层推进,而国王的语调与精神也愈发沉稳和坚定,影片在沉郁的音乐中达到了高潮,“任务很艰巨,也许前方一片黑暗……如果大家都饱含信心,并能取得援助,我们就会胜利!”国王的演讲在音乐场中越来越流利,其表现也越来越自如,其战时演讲在音乐声中获得了成功。在影片结局时,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音乐响起,音乐柔和澄净,同时也饱含着深情与柔美,仿佛是古老的朝圣者对信念的执著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守,乔治六世的成功演讲为战争拨开了云雾,带来了希望。

三、结 语

电影音乐的运用可以从侧面增加人物对白的空白,正因为过往约翰的口吃问题,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的主题音乐在影片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_精心制作的配乐不但为跌宕起伏的剧情带来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还让观众在好莱坞文化霸主天下的情况下,能感受到十分浓厚的英国文化气息和浓厚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 田野.电影音乐与电影鉴赏的共时性效应[J].电影文学,2011(04).

[2] 王宏民.对电影音乐课程教学问题的一些思考[J].艺术教育,2011(03).

[3] 夏冰.略谈电影音乐的艺术审美感受[J].电影文学,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