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清和博士致谢(实用4篇)

投稿:小范

肖清和博士致谢 第1篇

共享悲喜与笑泪

漫溢一个个瞬间

有几个知音共振

又从无聚散界线

“不过是因为想要再晚一点

唱起那首青春大概”

朋友是有幸同行的相交线

多幸运与你并肩

这些热烈的段落,属于密友

@2023届硕士毕业生 张文杰

在过去的六年里,我虽然时不时调侃自己的“新传人”身份,却在“自由散漫”的蒙民伟楼真切地体验着最为开放包容的“合作”关系。比如,想不清楚研究问题的提法,转身和博士姐姐聊聊便想通许多;想踢球,在群里喊一声,球队的弟弟妹妹就一起奔球场去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如同在松散的空隙中手挽着手漫游的同行者。我之所以迟迟不肯起笔这篇致谢,不过是因为想要再晚一点唱起那首《青春大概》,但我知道我终将在某个夏日、在“凤凰花开的路口”挥别那些我难以割舍的人,不能免俗地落泪。

@2023届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毕业生 张思琪

感谢我的室友杨璐伊、杜灵漪、郑婷婷,在31楼345这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总能弥漫着我们四位的欢声笑语。我会记得与你们度过的每一个夜晚,记得与你们走过的每一条小路,记得与你们不顾形象的每一次大笑,记得与你们的每一件小事。但很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我们也注定将在这年盛夏分道扬镳,在这真心祝福即将远行的你们前程似锦,未来取得更多的辉煌。

@2023届药学院本科毕业生 刘蕴玥

感谢芯片小组的同门们,“如果我们不曾相遇,我会是在哪里”,你们是我受用一生的宝藏,感谢王瑜江、侯宇、高照、吕恬、陈镇南、郭佳影、程璇、刘扬、沈逸岚、陈奕萱、郭奕然,感谢师姐师兄带我做的实验帮我拧的培养基传的细胞补的液氮,感谢和你们每一次的出行聚餐聊天打游戏,你们让实验室成为闪闪发光灵光乍现的所在,今天还能在一起吧,以后我们各自还有一生的奇迹。

肖清和博士致谢 第2篇

这里有黄焖鸡

这里有橘猫

这里有一卷一卷晕开的晚霞

未名湖是玻璃海

我们其实活在这样的瞬间里

回忆的时候

每一个闪闪发光的细节照遍山水一程

感谢花叶间那些寄送故土的风

这些闪光的段落

留给路上细碎的瞬间

@2023届外国语学院本科毕业生 张子月

感谢勺园黄焖鸡一直这么好吃,在每个对食堂无语凝噎的时刻拯救我的全世界,感谢静园的橘猫凤爪,生活灰暗的时候总还有你呼呼大睡的身影安慰我,感谢未名湖,在每个或明媚或暗淡的日子里真正成为一片海洋。

@2023届信息管理系本科毕业生 肖怡

感谢三角地摇曳多姿的虞美人,计算中心楼前飘黄的银杏叶,治愈怨气的早八人;感谢燕南园热闹喧妍的二月兰与熹微晨光中升腾的雾气,让去往图书馆自习的路上得以短暂跌入童话世界。感谢在光秃秃的季节误打误撞遇上北大的花房,和辛勤侍弄花草的园艺工人。感谢燕园这群热闹却又寂寂的生灵,无言容纳我一切热烈或伤怀的情绪,花叶间为我寄送故土的风。

@2018届哲学系博士毕业生 姚宇臣

感谢北京大学畅春新园4号楼的宿管刘亚玲阿姨,在畅春新园的三年得到您许多关心和开导,使我尽可能免于生活琐事的烦扰,从而心无旁骛地进行研究。

肖清和博士致谢 第3篇

告别|行文至此,落笔为终

告别的也许不只是博雅塔、未名湖

还有那些无法复刻的青春岁月

还高兴地说春天来了的他们

北大里的他们,北大里的我们

行文至此

那些不舍的段落就送给离别

@2023届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毕业生 张涵抒

@2022届艺术学院本科毕业生 王欣萌

感谢北京。我对这座城市的感受常常交织着爱与痛,伴随着长达一个月的圆柏花粉过敏,我投入写作,一天之内用完的面巾纸就比这本论文还厚。但当我发觉我对北京的爱时,我意识到爱一件事物根本不需要理由

@2023届经济学院本科毕业生 谭星星

回望五年,目光所及,皆是回忆。有在地学楼的阳光里、理教三楼的观景位上、清晨的未名湖边、深夜的文体部里、知岛的咖啡香中努力成为“卷王”的日子;有伴随秘书处一起长大,从“憨憨”一步步蜕变为“高级工头”,带领这个大家庭继续发展壮大的日子……所有的时光都闪耀着波光粼粼、编织着美好遇见。然而,列车进站,终有人在此站落脚,目送旅客远去。在开往下一站之前,我想要感谢所有陪伴我走完此程的人,亦是用文字作为岁月的注脚,留住旅途上的珍贵点滴。

遥想昔年初见

夏末的阳光流过西门的檐瓦

少年把青涩与期盼装进行囊

穿山渡水而来

临别之际

夏日光影、湖畔清荫始终如旧

抬眸四海乾坤阔

但一塔湖图总是故乡

谢谢北大

再见北大

来源 | “北京大学”公众号、北京大学校友会、校友工作办公室、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策划 | 李子菡

肖清和博士致谢 第4篇

致初见丨 那是我看到的第一片北京的云

故事总是这样开始的

当故乡成为地图上的一个点

在一个高温的八月

和北京的云打个照面

此后那缕初见的阳光

明媚过数以千计个日夜

陆止于此,海始于斯

这些温柔的段落

写给与北大的初见

@2023届本科毕业生 孔翔樂

我生于2001年的中国香港,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八年,而后又在内地求学四年,乃成此文。一千三百七十二天前,我在2019年8月17日的KA900航班上抚摸着清晨微曦,写下了这句话:“不舍与期盼、机遇与挑战,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梦想与现实”。当我四年后再次回望这句“史料”时,我甚至有些费解:四年光阴流转,我成长了太多,以至于突见那时的自己都觉得生疏了。

@2021届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毕业生 叶品汉

五年前的寒假,故乡的海水正蓝,高雄港的船只往复,尽收于台湾那一弯秀丽起伏的海岸线。浪花叠叠,乡音频频,多少不舍和祝福都付其中。那一年,我以交换生的身份来到北京大学,心怀敬畏,憧憬仰慕,那是我与北大的初次相遇,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家乡。因缘际会,2018年我以研究生的身份再次回到北京大学,心境虽有不同,所幸一花一草、一湖一塔皆如旧时模样。

光阴荏苒,求学三载,转瞬竟到了正式告别的日子。欣慰的是,这次我不再似当年那般懵懂,我踏实地走过每一步路,真切地感受过每一份心意,执笔的此刻,往事浮沉、百转千回,终如吉光片羽一般,铭刻在心。

@2022届政府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 蒋铭权

2018年9月10日上午,从小西门走入,是我第一天踏进燕园。当时的我,拖着公斤的行李箱从澳门来到了北大南阁、廖凯原楼完成报到。转眼间,这座园子已经与我共同度过1346天。四年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无论如何,这四年必定是我人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日子。如果重新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再次选择你——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