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整理方案(共3篇)

投稿:小范

资料整理方案 第1篇

关于资料整理,大框架就是如此。

从背后逻辑、整理方法、使用工具,全部介绍了一遍。

我自己蛮喜欢整理归纳的过程,因为每一次梳理,都是对个人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能帮我把工作做得更好,学习得更扎实。

最后提醒一个很重要的点:

不要陷入任何形式主义!不要陷入任何形式主义!不要陷入任何形式主义!

整理,是为了让知识之间产生更好的连接,也是为了方便日后提取。

没有连接的知识,就像一盘散沙;

不能被提取的知识,再好对你也是没用的。

希望我们都能通过整理,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变得井井有条 (づ●─●)

资料整理方案 第2篇

找对症状,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比如你要负责一个公众号的整体运营,过程中肯定会涉及到各种文件,如何整理,资料才能做到多而不乱呢?

这涉及到个人知识管理。

我现在愈发觉得:资料整理的内在逻辑其实是 「知识框架」的梳理,我们其实都渴望对某一个领域产生洞见,或者有一套自己的体系。

那如何搭建「知识框架」?提供四种思路:

1)高分图书

找书的途径有很多,豆瓣、知乎、公众号、小红书等,搜 「 ××书单推荐」 就能找到不少。

我个人更习惯用微信读书,因为找到就能开始阅读。一般看到评价不错、目录结构清晰的,会先读几页看看,合适的话再读完整本。最近在学「手机摄影」就是这么做的。

当时看完《拿起手机,人人都是摄影师》的目录后,我没想太多,先搭出了第一个框架,虽然很简陋,但至少学起来没那么抓瞎了。

2)优质课程

不仅好书有高质量的目录,好课程也有。当年学习PS,非常有幸看到《李涛 Photoshop 高手之路基础篇》这门课,结构非常清晰,内容也经久不衰。

我按照课程框架逐一学习,做下了非常扎实的笔记。如今虽然许久没碰,但看着笔记应该也能快速回忆起来。

如何找到这类好课程呢 ?分享两个渠道:

3)业内人士

这是最高效的方式,如果能找到一两位资深人士,可以少走不少弯路,他们不仅能清晰告知该学什么、怎么学,还能教人怎么避坑。

就像今天分享的学习方法,其实脱胎自秦阳老师的演讲《一个PPT主义者的成长故事》。只不过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把很多方法融合到了一起。

那,这样的业内高手去哪里找 ?

4)优秀文章

那些读起来条理清晰的文章,往往自带好的框架。

比如我在写《我的知识管理工具清单(2022版)》一文时,就有参考 @L先生 的文章框架。

以上4种方法,总结下来就四个字:

书、课、人、文

但我们不可能每次都那么幸运,想学什么都有现成结构等着。

这时,可以先定学习主题,再广开 _天罗地网”,进行搜罗。

比如我最近在研究「内容可视化」,想学学一图胜千言的技巧,但没看到系统性的资料,都是零零散散的。

于是想着能不能从过往的学习经历,寻找蛛丝马迹。

首先想到的就是乔布斯发布 MacBook Air 的经典画面 。

如何证明电脑的轻薄 ?信封。

它在大家心中的固有印象 ?薄。

两者一结合,便创造了一个经典营销案例,也是「内容可视化」的绝佳案例。

然后又想起从 @曹将 那儿学到的10种逻辑关系,所应用的图形也是不错的可视化案例。

我还把「魔爪」伸向了商品详情页。买酸奶,蛋白质含量是一个重要指标。

商家都是如何展示的呢?常见做法是用柱形图跟国标(GB)对比,就像下图一样,让人一下子就知道 克意味着什么。

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纵坐标的刻度线,充满了心机 。

类似这样的素材和思考积累的多了,结构慢慢就会浮现出来,也就有了下面的框架雏形:

当然,这个框架还很基础。不过没必要在一开始追求完美,更好的框架永远在路上,边学边调整就好。

比如在学习手机摄影时,有块内容讲到「后期修图」,在写修图软件时,我新建了多个文档,但后面觉得没必要。

后来直接合并成了一篇文档。嗯,看着舒服多了。

OK,那到这里,关于如何搭建框架,相信大家都有点底了。

为了大家能够建立更加感性的认知,举几个实操案例:

案例一:工作

我是毕业后才正式接触新媒体运营这个岗位,对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数据运营真的毫无概念。

记得刚开始做知乎运营时,我连怎么在知乎找到一个好问题都不知道。运营一个月后,连一个100赞的回答也没有。

因为不得章法,虽然收藏了很多文章,但运营思路并没有打开。

但我没放弃过拿下知乎的决心。

通过看各种运营文章、新媒体图书和课程,我对知乎运营进行了全面拆解,并且梳理出了一套运营体系(主要方法:结构显现法),直接把成果做成了400多页的PPT教程 ↓↓↓

从平台规则、产品功能、写作技巧、运营方法、变现模式等维度去拆解,利用「逻辑树」辅助思考,整个知识框架就这样搭建起来了。

知乎运营的思路打开后,在运营整个新媒体矩阵时,我就再也不惧怕任何信息的冲击了,因为我已经可以借助这套知识框架做到有效把控。

案例二:学习

我知道自己的沟通能力一直不太行,所以日常无论是看书还是看同事们聊天,我都会注意搜集案例,好坏都有。

不知不觉,文档里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内容。不过目前还没有非常系统的框架,只是做了大致分类,我想让更细的结构慢慢生长出来 ↓↓↓

案例三:生活

俺皮肤偏黑,之前特意去学习了怎么防晒,把课程、科研论文看到的内容,按防晒的知识结构梳理了一个防晒知识库,有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复习一遍 ↓↓↓

又比如我经常记不住自己的衣服尺码,网购吃了几次亏之后,我把它们直接记在了语雀里。

至此之后,很少买到大小不合适的衣服了。

3 个案例讲完了。

对于「资料整理的背后是知识管理」,相信你有更加感性的认知了吧?

其实,建立知识的结构框架,不仅能让资料整理做得更好,还能让我们更好地抵抗碎片化信息的浪潮。

当你大脑有框架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对你而言是重要的,需要花心思关注;什么是你欠缺的,需要慢慢补上。

这其实就相当于在大脑里挖了很多坑 ( 观点来自我的师傅 @秦阳 )

所以,应对分类乱的难题,可以试试通过搭建知识框架的方法,解决它们。

关于命名,其实我之前学过很多文件、文档的命名方法。

但发现真要用的时候,哈哈,一个也想不起来!!

所以,我干脆放弃了,现在就遵循两个原则:

原则一:遵守电脑的排序逻辑

针对数字、字母、汉字,电脑是有一套自己的排序逻辑的。

优先级是:数字 >字母 > 汉字

弄清楚排序问题,之后就是具体的文档命名。这个我不固定,根据需求灵活应变。

比较常用的方法:所属领域 + 文档用途

比如之前还在用石墨文档的时候,我就采取了这套命名方式:

不过,因为内容结构经常会变,这套方法并不好用,后来又被我丢弃了。

我现在的所有文档,全部都是用语雀进行管理。

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不需要为了排序,专门在文档前面加数字、加字母。

想要改变内容顺序、结构,我只要拖一拖文档就行了。

原则二:尽量用问句的方式

相比于干瘪的陈述句,问句更能引发一个人思考。

所以我的很多资料命名,都是以问句的形式呈现。

通过这种命名方式,我的文件管理可以做到非常清晰,查找也很方便。

最后,说一下工具使用。

▌笔记管理工具

跟上文提到的一样,我习惯围绕「领域」,逐步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自上而下分成四步。

落实到工具上,主要涉及两款笔记软件。

1)碎片化笔记:语雀 · 小记

碎片笔记一般都为临时记录,写的时候要够快够方便;同时它又比较碎,若是新建文档才能写,操作太重。我平时会用语雀的碎片化记录功能—— 小记,解决这两个问题。

第一,多端输入

小记支持在各种环境使用。在 APP 端,支持绑定公众号输入、添加桌面小组件;在 PC 端,可以用快捷键 Ctrl + Shift + Y 快速唤起;在网页端,也有专门的小记入口。

第二,功能强大

除了添加文本、图片、链接,小记还支持上传视频、附件等,满足各种形式的记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