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营销策划方案(汇总3篇)

投稿:小范

人力资源营销策划方案 第1篇

调查显示人力资源危机当心,人力资源危机已成企业首患! 最近一项调查表明,我国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处于中高度危机状态。

调查人员将正面临1~2种危机的企业界定为一般危机状态企业,将正面临3~4种危机的企业界定为中度危机状态企业,将正面临5种以上危机的企业界定为高度危机状态企业。结果表明,根据这一划分,有超过半数的被访企业处于中高度危机状态之中,其中的被访企业处于中度危机状态,的被访企业处于高度危机状态。 报告显示,困扰我国企业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源危机,有的被调查企业表示人力资源危机对其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针对“跳槽”原因的调查表明,员工跳槽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小、工资福利待遇低、想体验新的生活。“跳槽”者心目中理想职业的特点是:收入高、个人发展空间大、公司有前途。他们对公司最不满足的地方是:所提供的文化活动太少。由此可见,员工既关注当前的福利待遇,也关心个人和公司今后的发展前途及企业的文化氛围。这表明,要想留住人才,既需要完善与员工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薪酬体系,更需要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专家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碰到挫折和危机是正常的,危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调查还表明,随着市场越来越开放、复杂,新上路的中国企业治理者更缺乏的是经验;相比于把握危机治理知识,更难的是提高实际的危机识别和危机处理能力,因为后者更多的是基于实践经验,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治理者当前最缺乏的。如何在正确危机治理理念基础上提高实际的危机识别和危机处理能力,是企业中高层治理人员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公司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在之前、现在以及将来都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包括法律、经济、管理、自然灾害等各方面的危机。而当公司处于危机中时,直接受影响的是公司的员工,员工的心态和情绪以及在危机中的表现直接影响到公司能否顺利度过危机。在危机中,员工往往会出现出各种不稳定心态和情绪:无所适从;不安焦虑;伤心悲痛;恐惧担心;悲观失望甚至另谋出路。

公司在遭遇危机时,不仅自身经济利益和生存发展受到了严重损害,员工的不稳定心态和情绪反过来也会对公司的生存发展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使公司的经营更加困难,雪上加霜。管理者如何管理和对待危机中的员工,消除员工的种种不稳定心态和情绪,稳定人心,避免对公司经营造成更大的影响甚至出现大批人员流失,对于公司顺利度过危机是至关重要。

管理者必须明确自己在危机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并要做到以下五点:

在危机中,应该说管理层的不安和感受到的压力比其他人更大。尽管如此,管理者一定不能轻易流露出任何惶恐情绪,管理者在危机中要明确自己的“顶梁柱”角色。“顶梁柱”若是倒了,别指望整座大厦还能撑多久。事实上,危机中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管理层对事情的态度。这时候,几乎所有员工的目光都会不自觉地集中到组织中主要领导者身上,领导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会传递出某种信息,员工会就此猜测企业的真实状况到底如何。如果让员工察觉到连管理层都丧失了信心,企业再做任何努力也很难让员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管理者在危机中要保持镇定,并不是说管理者对危机事件不闻不问,毫不关心。相反,管理者要表现出对危机事件的格外关注和对员工的关心,如果管理者表现得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若无其事,不仅不会减轻人们的惶恐感,还会更加加重人们的猜疑心态,对企业更加失去信心。管理者在危机中就好像家长一样,对自己的员工要比平时给与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而且,如果危机已经暴露无疑,管理层就不应该再遮遮掩掩,反而要及时正式地向员工通报危机情况和危机处理的进展,告诉大家危机虽然发生了,但迟早会被解决,帮助员工在危机中保持正常的心态。在真相尚不能完全公开时,也应及时将相关情况通报一定层次的管理人员,通过他们来稳定各自的队伍;如果在公司处于危机状态时连中高层主管都对此一无所知,员工只能通过外界小道消息来揣测情况的话,问题将一发不可收拾;

当危机发生时,管理者应及时的深入第一线,了解员工的情绪和与员工有关的各种情况并尽可能主动为员工解决他们的需求,让员工感受到危机发生时公司对员工的重视与关爱,从而激发员工与公司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的决心;

不将危机风险转嫁给员工。危机发生时,士气低落,如何鼓舞士气是当务之急。但是危机企业往往面临减薪或裁员,这又与鼓励士气,激发斗志相矛盾。如果按顺势思维,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将危机之风险让每一个员工来分担,就只能是让士气更加低落。此时,不管你采用怎样的沟通与说教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如果独出心裁,逆向思考,让企业全盘承担风险,就能稳定军心,激发士气,化危机为生机。公司总会遇到挫折,每当此时,尤其是碰到较大的困难时,老板在悲观失望的思维定势中,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减薪裁员,而减薪裁员将使员工那本就脆弱的心理再受打击,谁还会和老板同心同德共患难呢?

著名企业突然_现象中外都有,但受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快速度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快得多,同时垮掉的速度也比发达国家的企业快得多。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年,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2年,中国大中型企业平均寿命为7-8年,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3年,全国的老字号企业已有70%“寿终正寝”。企业的快起快倒都有一个直接的导火索,看上去似乎是危机没有处理好而导致企业迅速崩溃,实际上是企业内部的一些小问题日积月累,使企业逐步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机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上去是在危机中“突然”倒下的企业实际上并不是突然倒下的,而是有许多迹象早就暴露出来了。谋事在人,要使企业的“千里之堤”不至于“溃于蚁穴”,就必须先知先觉,给每一个员工打好“预防针”,让员工产生适当的危机感,从而提高企业对危机的“免疫力”。特别是公司虽然人员异动较大,但公司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员工团队,这部分人员对危机就具有相对的“免疫力”。所以公司需要通过培训、考核、会议等各种方式,不时提醒员工,及时发现企业所面临的危机并消灭于萌芽状态。如果员工都不把企业放在心上,企业可能会倒闭,他们可能会失去工作。以激励他们尽其所能,不至于怠慢企业和工作。不少公司在门口写道:“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就是危机管理的生动写照。实际上,很多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多数员工却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工作稳定是员工的权利,解决危机只是公司领导的责任,因此,创造工作中的危机感对企业和员工都有好处。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需有意识地引导员工走出无所谓文化,一定要让他们明白当今的经济现状中潜伏着不尽的威胁:客户可能拂袖而去,企业可能倒闭,员工可能失业。在引发员工忧患意识的同时,又要说服那些充满恐惧的员工了解到获取安全感的最好途径,是帮助企业实现最为关键的目标,与企业共同成长。没有成功,就没有企业,也就没有工作。

人力资源危机一般属于管理失控状态下的危机,主要有三种类型:企业文化危机;人力资源过剩危机;人力资源短缺危机。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与流程。

一是应对各种类型的危机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危险或困难程度,要有明确的判断和分级;

二是建立企业危机对业务发展目标影响程度的快速评估机制;

三是建立快速应对各类企业危机的责任体系。

人力资源营销策划方案 第2篇

对于绩效管理,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持积极态度的人认为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者无往不胜的利器,认为它能在更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和远景规划,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它将是最重要的管理工具之一;持消极态度的人则认为被广泛传诵的绩效管理不过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已,他们认为“讨厌”的绩效管理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工作程序,扰乱了他们的工作计划,无端地给他们和员工之间造成了敌对情绪,麻烦透了。但实际上,绩效管理既不是什么万能灵丹、无敌利器,也决非什么鸡肋,它本身只是一个管理系统,要求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技巧,遵守一定的法则,至于这个系统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关键还是取决于企业各层管理人员对它的认知及整个系统的规划与设置。

在全面导入真正的绩效管理系统前,各级主管需要先了解以下几个法则:

①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由员工和他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并在协议中对员工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达成明确的目标和理解,并将可能受益的组织、经理和员工都纳入其中。

②绩效管理是由经理和员工双方共同完成的,经理和员工必须合作,任何一方的单打独斗都是错误的。

③为使绩效管理得以有效地开展,经理和员工必须保持持续不断的交流,这个交流是双向的,任何一方有问题需要解决,都可以找对方进行沟通,沟通应以解决员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障碍为目的,致力于帮助员工提高绩效。

④绩效管理的开展是从绩效目标开始的,绩效目标是经理和员工共同的工作准绳,离开了绩效目标,绩效管理将无从谈起。

⑤绩效管理不是事后算账,不是专门治理员工的大棒,相反,实施绩效管理是为了防止绩效不佳,共同帮助员工提高绩效,从而使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远景规划不断得到实现。因此,在实施绩效管理之前,主管与员工间需达成充分共识,包括绩效目标及相应的奖惩后果。

⑥绩效管理系统拥有比较完善的管理流程设计。通常,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有如下五个关键性的流程:

A.绩效计划——设定绩效目标;

B.持续不断地双向沟通——绩效辅导;

C.记录员工的业绩表现——建立员工业绩档案;

D.绩效评估——评估员工的业绩表现;

E.绩效管理体系的诊断和提高。

可见,要想做好绩效管理,管理者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并不是填填表格那么简单,填表与绩效管理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在这里,系统才是它的关键词,惟有正确理解绩效管理的概念,用系统的观念和思维去看待并运用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工作中给你带来意外的受益。

无论月度,还是半年度绩效管理的全部内容,除了一份绩效考核制度,就是一些通用的绩效考核表格,比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表 ”,“操作人员绩效考核表”等,而在这些考核表里,也与各企业的惯常做法一样,列出了以下通用内容: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劳动纪律、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对这套考核体系往往是人力资源部组织部门经理填表,对员工进行考核,似乎该做的工作都做了,但结果却并不如人意,既没有帮助员工提高绩效水平,也没有对员工的绩效表现做出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偶尔在考核中对某个员工扣分较多,都会引起轩然大波,这种走形式的考核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考核结束后,连考核结果都不敢公布出来,因为无论通过多少环节做出的考核结果,都无法向被考核人做出合理解释。

那么,怎么保证企业的绩效管理从一开始就不流于形式呢?关键就在于绩效计划。所谓绩效计划,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绩效目标,落实到具体上,就是我们在绩效管理工作中非常受用的关键绩效指标(KPI)管理卡。

在这里,关键绩效指标(KPI)管理卡的设计是个关键,每个绩效管理阶段(我们选择半年)开始之初,经理应该和员工就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目标达成一致,将双方都认可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写入关键绩效指标(KPI)管理卡,以此作为工作和考核的依据,不断帮助员工提高绩效。

关键绩效指标(KPI)管理卡包含两个大方面的内容:一个行为标准 (behavior Standard),一个是业绩(Performance Indicator)指标,在这两者中,业绩指标显然又是关键的中的重点,其权数比重显然要比行为标准大的多,至少应达到60%以上。

行为标准的制定相对比较简单,主要从公司的价值观和规章制度要求方面考虑,相比较,业绩指标制定的难度就大些,制定业绩指标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内容,大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小到员工的职位说明书,员工对未来工作的想法,经理对员工的期望,等等。

当一份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卡经过经理和员工的多次沟通,达成完全的一致时,别忘了这也是经理和员工之间的绩效合约,双方都要签字认可,各执一份,作为员工业绩档案的重要文件,经理和员工都要置于案头,随时翻阅,与员工一起不断帮助他们去获取绩效能力,实现绩效目标,达到绩效管理的目的。

企业的绩效考核之所以不被经理和员工喜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理和员工之间缺乏有效和持续的沟通。没有沟通,员工不知道是怎样被考核的,通常对考核结果心存怀疑,进而对经理心生怨恨,这直接导致了经理和员工之间人际关系僵化,逐渐走向对立面,这也给经理们造成了很大压力,认为所有的不愉快都是这“该死”的绩效考核给他带来的,要是没有绩效考核就不会是这个样子。

但是,绩效考核并不应该成为经理和员工之间的障碍,相反,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帮助经理和员工改善人际关系,使工作的气氛更加积极,更加融洽。而要做到这一切,沟通必不可少,通过与员工持续的沟通,经理要让员工逐渐认识到绩效考核绝对不是为了惩罚某一个员工,而是“奖罚分明”“奖勤罚懒”;考核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帮助员工有效规划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绩效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甚至超越绩效目标。这样一段时间以后,积极工作的员工就会慢慢体会到绩效管理给他带来的好处,慢慢消除敌对情绪,更加高效地投入工作。当然,这也需要经理、高管能充分意识到,绩效考核并不是用来作为降低员工待遇、控制薪资成本的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绩效的持续提升,来不断提高员工薪资待遇,同时也达到降低相对薪资成本,增加企业经营效益和管理效能的目的。

很多企业在做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时候,只注重考核的那一个环节,认为只要经理对员工进行考核了就可以,至于结果是什么,结果是怎么得来的,结果是否准确,是否公平、公正,则很少去关心,这也直接导致了直线经理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员工业绩表现的记录、档案的建立和发展,很多企业员工业绩记录、档案几乎是个空白。

没有建立员工业绩记录、档案,在经理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为给员工的某一项指标确定一个考核等级,由于你没有完全的业绩记录、档案可供依循,你能做的也许只是一些估计和平衡。估计这个人做的不错,就打个高分,看某个人平时和你关系很好,就平衡一下,也打个高分。当然,那些得高分的不会怪你,但那些考核得分不算高的人,你不能保证他们不来找你理论,找你讨说法,当他们真的冲的你的办公室质问你为什么给他们得分那么低时,你将如何应对?

绩效考核时经理必须与员工做面对面的述职,将他们的绩效表现以及你对他们的绩效评价摊到桌面上与之进行真诚的沟通,给员工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交代,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为员工建立完善的业绩记录、档案。

通过建立业绩记录、档案,可以保留员工完全的绩效表现记录,积极的表现和消极的表现都要记录在案,特别是记录表单、档案还要请员工签字确认,以免在以后的考核中发生不认账的情况。这些看起来也许麻烦,也许繁琐,但麻烦事做在前面,后面就可以省心多了。

正如前面所讲,由于企业在绩效管理上缺乏系统的思考和运作,导致了绩效考核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这种状况下的绩效考核通常不具备公开、公平、公正的特征,这个时候的绩效考核通常是经理们自己的单向行为,“暗箱操作”也许最能形容这个问题,而由此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辛辛苦苦作了考核,结果却不敢公开。

毕竟,绩效考核并不是部门主管的单方行为,绩效考核也不是以惩罚员工为目的,所以不需要遮遮掩掩,偷偷摸摸。

在前述法则的基础上,经理完全可以自信地对员工进行公平的评价,同时,经理也应通过评价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帮助员工制定行之有效的改进计划,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得更好。

绩效管理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哪个企业敢说自己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完美的,是不需要改进的。每个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都存在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问题和不足,都只能在一个阶段发挥作用。

所以,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对我们所使用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诊断,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高和完善,使之发挥更大作用。

绩效诊断的手段主要是满意度调查,设计一份科学的绩效管理满意度调查表,让员工把自己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绩效管理中不满意的地方提出意见,管理层通过汇总分析员工的意见,找出绩效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的改进计划,在以后的工作重点强化。

这样,绩效管理就算是走对了路,走上正规,逐渐形成了良性的循环。而如果因为担心员工对绩效考核有意见,不敢或不愿了解员工对绩效考核结果的看法,那绩效考核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以上六个法则实际上就是绩效管理的核心所在,要做好绩效管理,经理们就必须正确理解它们,只有先正确理解了这些通用而重要的法则,你才真正理解了绩效管理的理念,你才能实践中有效地避免误区,你才能运用正确方法和技巧,做正确的绩效管理!毕竟绩效管理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员工,包括每一位主管的薪资待遇及今后在公司的发展前景,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理解,那绩效管理将完全无法发挥其应起的作用。

公司绩效考核所遭遇的瓶颈是缺少有效的考评数据与标准,要实现公正、公平、公开的考核,就需要有明确的考核目标、指标,详尽真实的绩效数据,并严格按事前设定的绩效计划、奖惩方案落实考核结果。例如对销售部门,就要根据销售目标、利润指标达成情况进行考核,对研发部门,根据研发任务完成情况、完成效果进行考核,对生产部门,按生产计划达成情况、产能、质量、交期、成本控制情况等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不论好坏都要严格按规定兑现,才能真正起到考核的应有作用。

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对公司各部门主管以上人员设定绩效计划,进行量化考核,考核依据量化部分≥60%;

通过考核体系的建立,将预算管理、信息管理、制度落实、人才培养等专案执行效果与人员考核、薪资调整直接挂钩;

配合信息部门、财务部门导入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业绩记录、考核档案。

人力资源营销策划方案 第3篇

现代企业的薪酬总体定位一般采取以下三种策略:

即企业的薪酬水平在地区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自身高速发展的要求。

即企业找准自己的标杆企业,薪酬水平跟随标杆企业的变化而变化,始终紧跟市场的主流薪酬水平。

即企业制定的薪酬水平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成本预算决定,以尽可能地节约企业成本为目的,不大考虑市场和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

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建议在薪酬总体定位上,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业务人员采用市场领先策略,以保障高端人员的招聘与稳定;一般职能人员和一般生产人员采用市场跟随策略,而一些简单操作类的岗位,就逐步改变原先的用工模式,采取成本导向策略。一方面,适当提高总体薪酬水平,缩小与同地区同类企业的差距,强调与市场的接轨;另一方面对核心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加大激励力度,以保障公司长期规划实现所需的人才基础,为进一步引进高端人才创造条件。

具体来说,根据总体薪酬与企业效益挂钩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薪酬结构模型分为三类:

高弹性薪酬模型即薪酬水平与企业效益高度挂钩,浮动部分薪酬所占比例较高。该种薪酬模型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员工能获得多少薪酬主要依赖于工作绩效的好坏。建议对业务人员,包括外贸业务员、销售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研发人员逐步向此薪酬模型过渡,逐步降低固定薪资比重,提高考核及年薪部分,但对年薪及提成部分,必须严格按事先约定计算并及时发放,以保证公司制度的权威性;

高稳定薪酬模型即薪酬水平与企业不紧密效益挂钩,浮动部分薪酬所占比例较低。这种薪酬模型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员工的收入非常稳定,目前维稳性的公司各岗位基本均采取此种模型;

调和型薪酬模型即薪酬水平与企业效益挂钩的程度视岗位职责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薪酬模型有激励性又有稳定性,建议对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薪资结构逐步向此薪酬模型过渡,真正落实日常考核制度,扩大考核部分的浮动范围。

人力资源部必须对原有体系的薪酬结构进行调整,做初步的薪酬等级划分,但如何进一步实现同工同酬、奖优罚劣、同步社会薪酬水平,仍需持续进行社会薪酬调查、公司内薪酬结构、薪资等级进一步细化、扩大考核比重、加大激励机制。在这方面,首先要确保已定的激励机制能顺利落实,给全体员工以信心。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员工的待遇与福利,留住优秀人才并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单位薪酬的最大价值化。

单位薪酬创造价值提升,主管级以上人均薪酬上调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