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基地方案(实用11篇)

投稿:小范

实践基地方案 第1篇

一、活动背景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学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主题

品两汉文化,展大汉雄风

三、活动目的

通过研学旅行,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历史。一方面学习汉代文化知识,接受传统礼仪熏陶,加深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办法,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积极主动意识。

四、活动时间

20xx年4月28日(星期六)

五、活动方式

六、活动负责人

由薛校长和吕副校长带头,各班班主负责管理。

七、活动内容

1、教授学生汉代基本礼仪(拱手礼、相见礼、颔首礼、大揖礼等),结合语文课教学,沿长安长城墙遗址乘坐仿古画舫船,由景区辅导员带领学生接受儒家礼教文化熏陶,激发求学欲望,做懂礼知礼守礼之人。

2、实地参观“水土保持科普体验馆”, 结合地理课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奇幻的水保旅行,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办法,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观看3D弧幕电影《天汉长安》、登高眺望汉长安城遗址,结合历史课教学,让学生了解西汉的强大与繁荣及汉长安城的兴衰历史演变过程。

4、参观“大风阁丝绸之路博物馆”,结合历史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及沿途所发生的传奇故事,感受汉丝路开拓的伟大和艰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5、参观“中国第一古建微雕大师木作展览馆”,结合美术课教学,提升学生的雕刻艺术审美能力,感受出神入化的雕工技艺和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与才干。

八、、活动步骤

08:00—09:30 从学校乘车出发,导游在途中介绍xx景区基本情况。

09:30 到达xx景区封禅广场入口。

09:30—09:50 在xx主入口四联汉阙轮流合影留念。

09:50—10:10 游览参观上善若水景石、八水绕长安地雕等景点。

10:10—11:00 在坝后广场集合,开展汉文化礼仪活动,具体如下:

(一)准备阶段(约20分钟)

1、所有学生在坝后广场集合整队,按照班级排好队列。

2、每班选出7—8名学生代表,站在队列前段,由景区工作人员指导着汉服。

3、赞礼官、主持人做好活动准备,音响、LED屏幕做好配合工作。

(二)活动仪式(约30分钟)

1、主持开场。主持人致开场欢迎词,宣布汉文化礼仪活动正式开始。

2、观看欢迎视频。学生集体观看xx研学欢迎视频。

3、赞礼入场。主持人邀请赞礼官入场,赞礼官向学生行礼,宣布礼仪开始。

4、正衣鉴容。正衣冠,听从赞礼官口令,由学生自行整理好衣物。衣冠不仅仅意味着遮羞,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人的精神面貌。故此学子应整衣正冠,知善明礼。

5、习礼明仪。 习礼仪,由礼仪老师进行礼仪动作教学,执事于一旁进行相应配合。

6、礼敬贤师。 礼谢老师,学子向老师行礼。

7、击鼓鸣志。 依次由执事引领学生代表进行击鼓鸣志。

8、师长聆讯。由学校领导或老师向学子训话。

9、学子宣誓。学生依照LED所显示内容,跟随赞礼官进行朗读。

10、尊礼先圣。 礼谢亲师,孩子向孔子像行礼。

11、礼毕。活动结束。

11:00—13:00 封禅片区休息用餐。

13:00—13:20 封禅片区【步行】→水车码头。辅导员分组带领学生沿途参观汉武大帝锻铜雕像、欣赏音乐喷泉、千年黄榆神树、汉长安城霸城门遗址、水车广场等景点。

13:20—13:50 水车码头【乘仿古画舫船】→扬帆码头。在水车码头乘坐仿古画舫船前往扬帆码头,沿途可参观两汉水车、汉长安城东南角楼遗址、秦岭山水微缩景观等景点。同时,由景区辅导员带领学生集体背诵《论语》、学习汉代基本礼仪(拱手礼、相见礼、颔首礼、大揖礼等),让学生接受儒家礼教文化熏陶,激发求学欲望,珍惜读书机会。

13:50—14:10 扬帆码头【步行】→天汉雄风浮雕广场。步行参观祈福圣地神明台、天汉雄风浮雕广场、亿年秦岭树石等景点。

14:10—15:00 参观水土保持科普体验馆。通过娱乐互动体验区等高科技项目带领学生开启一场奇幻的水保之旅,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办法,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15:00—15:15 参观大风阁一层。观看3D弧幕电影《天汉长安》,让学生了解西汉的强大与繁荣及汉长安城的兴衰历史演变过程。

15:15—15:35 参观大风阁二层。参观丝绸之路博物馆,让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及沿途所发生的传奇故事,感受汉丝路开拓的伟大和艰辛。

15:35—15:45 参观大风阁四层。欣赏“中国第一古建微雕大师木作展览馆”, 提升学生的雕刻艺术审美能力,感受出神入化的雕工技艺和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与才干。

15:45—15:55 大风阁七层登高望远,眺望汉长安城遗址,俯瞰xx全景。

16:00 游览结束,返回学校

实践基地方案 第2篇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学生能在旅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德育为首,以“全面发展、个性优良、特长明显、身心健康”为培养目标,实施主体性德育,推进学生自主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设自主、自律的学生文化。树立安全第一、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宗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生活的意识,树立他们的团队精神,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原则

1、坚持教育性原则。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方案,确保每次活动立意高、目的明,活动前提前做好具体活动方案,带着目标开展活动。

2、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前,对目标地点进行考察,根据考察情况,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和安全应急预案,确保交通、饮食的安全。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生数量,针对活动内容对学生进行必要安全教育。活动由信誉良好的旅行社承办,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志愿者参与全程管理。

3、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学校公布研学旅行活动具体方案和收费标准,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且由学校和家长签订自愿报名参加协议,活动内容、活动时间及费用收支公开、透明,接受家长监督。

4、坚持食、宿、学统一的原则。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体验中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和精神。学校将统一安排就餐、住宿、学习等活动,保证卫生、安全、适用、节约,防止追求豪华、舒适,杜绝铺张浪费。

5、坚持长效性原则。研学旅行是学生体验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意义重大。学校将不断充实研学旅行目的地,形成序列化,以达到研学旅行活动的连续性,长效性。

6、坚持全员参与原则。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研学旅行活动中。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给予适当照顾。学校领导、老师共同参与活动,鼓励家长志愿者积极参加活动。

四、活动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4月份)

(1)成立马村镇中心小学研学旅行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黄义海

副组长:常春灿、邓焕珍、倪晓、丁瑞青、任现伟

成员:楚秀平、胡彦彦、靳南、马秋杰、胡慧敏、胡龙翔、索焕云、韩小兴

(2)召开家长座谈会、师生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

2、考察调研阶段(4月份)

2017年研学旅行活动在高年级组织开展,采取分散开展活动的方式,确立五到六个活动目标地,建立专人负责联络制,必要时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确定该点的详细计划及活动方案,经领导小组审核通过,确定研学旅行目标地及方案。

3、制定活动计划阶段(5月份)

根据学校确定的研学旅行活动目标地及方案,由目标地负责人组织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计划包括活动名称、立意、行程安排、活动项目、主要负责人、参加人员分组等各项内容,为每一名参加活动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志愿者提供一份全面的活动指南,确保活动顺利有序开展。

4、活动实施阶段

第一批5月29—5月31日

第二批6月19日—21日

5、总结交流阶段(9、10月份)

(1)结束研学旅行活动,参加活动的各班级要做好总结,并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总结交流。学校把学生的成果汇编成册,与全体学生及全体家长分享。

(2)每个目标地的负责人总结成果,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师生反响不好的研学旅行目标地,服务质量跟不上的旅行社实行淘汰制,确保研学旅行活动的高品质。

实践基地方案 第3篇

一、活动目的'

欢度五一劳动节,登高望远,陶冶情操,感受体育锻炼的魅力,享受成功的乐趣,体现团队精神,丰富业余生活,创建和谐校园文化。为此,学校将举办全校学生“欢度五一劳动节、喜登xx山活动”。

二、活动内容

登xx山

三、组织机构

xx中学

总指挥:xxx

四、具体事项

(1)时间:20xx年x月x日下午14:30—17:30

(2)地点:xx风景区

(3)形式:自由组合,自由活动

(4)考勤:下午17:00前在山顶公园xx谷处登记,并领取100元活动费。

(5)要求:希望同学们准时参加,团结合作,互相帮助,根据自我身体状况和健康条件,确定登山的速度,要量力而行,并且爱护公物,注意安全,参加活动有始有终。

实践基地方案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为深入做好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制定本方案。

二、各项教育活动安排

1、爱绿护绿活动教育。

(1)学校在国旗下讲话中向全体老师和学生发出号召: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2)中高年级可开展“爱护环境动起来”活动。各班组织开展在校内植树、除草、松土、浇水、修枝等活动。

2、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教育:

(1)各班将劳动教育纳入“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并和”家校一体“教育评价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和学生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用“家校联系卡”形式建立“学生家庭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基地”。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能力,通过“星级评比”等形式开展:不要大人喂饭,自己叠被整理房间,“认菜名”,拣菜洗菜,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实践活动。

3、班级劳动。

(1)做好班级值日等日常劳动指导,确保每位学生参与班级劳动,劳动到位。

(2)开展每月一次的学校大扫除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对学生进行劳动技巧的指导。

4、课堂教学。

三~六年级综合与实践教师认真落实《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开展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积累活动材料并上交德育处。

5、节日教育。

各班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开展“谁是最可爱的人”主题班队会,学唱《劳动最光荣》,诵读《粒粒皆辛苦》等活动。

三、家庭、学校教育做到“八不要”

1、不要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如“不按时交作业,罚做清洁”。

2、不要用“免劳”来奖励孩子,如“今天作业全对,扫地任务免了”。

3、不要再孩子面前蔑视劳动,如“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要捡垃圾”。

4、不要因为干不好就“不用”,如“你洗不干净,不用你洗”。

5、不要因为一次失误而训斥,如“怎么把碗打破了,真够笨的”。

6、不要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如“10分钟了,一件还没做完,我都做3件了”。

7、不要否定孩子的劳动成果,如“看你洗的袜子,跟没洗有啥两样”。

8、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一些“厌恶劳动”的话,如“居委会让大家扫雪,我才不去呢”。

各班简要总结教育活动,期末交德育处。根据总结情况,德育处评选“劳动好少年”。

实践基地方案 第5篇

从某种角度来说,其意在强调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科,法律本身是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相应地,对于法学本科生来说,只学习掌握法学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四年学习塑造出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即法学技术应用能力)、心理素质和基本道德。而这些也正是法科生专业就业能力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培养法律人才时要切实考虑到本学科的社会需求,所培养出的法科人才要能服务于法律的应用和实践,要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法律人才作为法学本科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法科生专业就业能力是指法科生实现专业就业目标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是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学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体现。专业就业是指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从就业前景来说还是非常广泛的,比如做法官、检察官、警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公司法务部门从事法律事务,到律师事务所做律师,到高校去做法学教师,到科研院所做法学研究者等等,都是实现专业就业的不错选择。从具体就业能力来看,法科生通过四年学习实践的积累,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掌握核心法律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我国相关实体法、程序法、证据法、法制史和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并力争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资格考试。第二,具备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实习实践、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或法律诊所等)积极参与具体法律事务的解决,并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基本的心理素质。第三,形成严谨的法学思维能力。德国法学家茨威格特•克茨曾说:“法律并不纯粹是一种专业训练的对象,而是人们可以从中学习清晰的思维、透彻的表达以及练习修辞技巧的一个领域。”要求学生初步形成法学思维方式,能从法学专业角度运用法律实务工作基本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第四,具备坚定的法治信仰和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法科学生像_信仰宗教一样虔诚地去信仰法治,坚定不移地相信法律有用,相信执法人员会严格执法、司法人员会公正司法,相信法治中国的美好未来;学习在社会变革中运用法律、学习处理复杂的职业道德困境。

二、在劳动法教学中如何提升法科生的专业就业能力

劳动法学作为一门与大众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学科,是维护人权、体现人本关怀的一项基本法律,在西方甚至被称为第二宪法。劳动法课程中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劳动报酬及劳动保护法律制度等内容直接涉及大量的案例和社会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劳动法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升法科生专业就业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使课程教学更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劳动法教学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应紧贴社会生活实际和大学生生活实际,不断改革、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首先,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应统筹兼顾、合理分配,以2学分30学时的教学设计为例,可将理论课安排18~20学时、实训课安排到8~10学时。其次,在课程内容上,理论知识讲授应与司法考试考题讲解紧密结合,促使学生掌握核心法律知识。最后,课堂案例教学内容可以大学生劳动争议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为重点组织相关教学案例,比如大学生校外兼职“洋快餐”的法律问题、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协议书的法律问题、“黑砖窑”事件等等,从而引起学生共鸣,使其主动思考,逐渐养成基本的法律思维能力。

2.提升教师教学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于我国当前年轻一代法学教师多是“校门到校门”,毕业就进校执教,缺少行业实践经验,专业理论功底强而实践应用弱。由此导致教育教学中,法学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法科生记笔记、背法条、少自主独立思考。法学教育直接制造了大批眼高手低、缺乏职业基本素质的毕业生“,难就业”成为必然。因此,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打破政策壁垒,多渠道培养“双师型”教师,促使教师积极提升教学综合素质,主动改进教学方法,使法学教育更贴近法律职业的实际要求,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在劳动法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可采取“案例-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法律实务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做事和主动学习的信心和能力。比如在“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授课中,笔者曾将一起正在处理中的案件作为课堂教学讨论内容,这是一起本校法学大三学生校外兼职遭遇交通意外伤害的事件。参与案件处理的学生讲述了事件处理过程,教师进行适当引导,通过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流程、证据搜集障碍、双方当事人谈判焦点、涉及法律理论及法律依据、困惑问题等环节的讨论,最后总结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谈判策略。这次案例教学使学生对“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知识的把握更直观、深刻,由简单识记层面迅速提高到深刻理解运用层面,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3.加强劳动法实践教学

推动学生参与实践、积累职业经验。劳动法的实践性很强,尤其是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等内容,如果没有具体案例的引入或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学生很难深入理解这些内容,更谈不上掌握和具体应用相关知识。在劳动法教学中可采取法律援助、诊所教育或社会调研等形式,推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积极积累职业经验。比如在前述学生兼职遭遇交通意外伤害的事件处理中,笔者要求学生以法律援助的形式参与案件的处理过程。通过实践锻炼的学生,意识到专业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重要性,并主动充电学习、查找法律条文,积极与专业教师、执业律师、在职法官联系、咨询,制定谈判方案、谈判思路和策略。通过真实案例,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文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基本的心理素质,坚定了学生们的法律信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结语

实践基地方案 第6篇

一、目的意义

按照苏州市教育局关于“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方案,吴中区教育局关于推进“研学旅行”的工作要求,以及区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作为苏州市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学校的吴中实验小学,与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吴中区木渎姑苏实验小学、吴中区胥口实验小学三所联盟学校一起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旨在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去认知社会,体验集体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寻美丽太湖,探生态旅游,享农家之乐”的主题研学旅行活动,使学生在调查、了解太湖流域农家乐旅游项目的过程中,见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果,感受当代农民开拓创新,勤劳致富的美好品质,激发他们爱家乡,爱吴中的美好情感,从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二、活动计划

1.活动主题:寻美丽太湖、探生态旅游、享农家之乐

2.活动对象:吴中实验小学全体六年级学生(学生数204人,随同老师13人);长桥小学全体六年级学生(学生数145人,随同老师9人);木渎姑苏小学全体六年级学生(学生数120人,随同老师8人)

3.活动营地:吴中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

4.活动地点:明月湾景区及农家乐风情街、吴中区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茶园种植园等)

5.活动时间:吴中实小、长桥实小5月5日―5月6日(为期2天);木渎姑苏小学5月9日―5月10日(为期2天)

三、开营准备

1.做好活动营旗(吴中实小)

2.联系研学旅行活动地方,现场踩点(四所学校项目负责人)

3.活动前培训(各校自行组织)

4.编写《研学旅行之歌》(长桥中心),设计《研学旅行手册》(吴中实小)

5.联系金庭农家乐旅游协会专家作专题介绍(胥口实小)

6.欢乐农家行主题活动(长桥中心负责主持、穿插表演节目汇总;吴中实小购买蛋网等小奖品;综合实现学校负责会场布置物品及现场炒茶、学生品茶等活动相关物品准备、人员配备及音响)

7.蚕豆饭、螺狮、咸鸭蛋等农家菜(综合实践学校)。

8.种植课程、学生采茶活动相关物品准备及人员配备(综合实践学校)

9.开营式、闭营式主持;优秀营员证书制作(吴中实小)

四、开营仪式

1.开营仪式开始

2.介绍出席的领导和嘉宾

3.动员讲话(长桥中心)

4.队员宣读研学活动计划、营部组织名单和活动纪律(吴中实小)

5.纷发研学旅行活动手册(吴中实小)

6.宣布开营并授旗(长桥中心)

7.营旗下宣誓。

五、闭营仪式

1.研学旅行活动小结。(吴中实小)

2.表彰“研学旅行”优秀学员(长桥中心)

3.营员代表讲话(长桥中心)

4.交回营旗(长桥中心)

5.齐唱《研学旅行之歌》乘车返程

六、活动分工

1.研学活动方案撰写、总协调(吴中实小吴美珍)

2.对活动地点、专家聘请前期联络对接工作(吴中实小吴美珍)

3.研学旅行与学科课程对接工作。(各校项目负责人)

4.小课题调研活动指导及整理汇总(各校班主任)

5.研学旅行手册设计(吴中实小美术组)

6.《研学旅行之歌》教唱。(各校音乐老师)

7.编织蛋网活动的材料采购、现场指导。(吴中实小史秋英)

8.做好主题条幅,旗;购买奖品。(吴中实小总务处)

9.活动摄影摄像:(吴中实小周育英、李建纲)

实践基地方案 第7篇

一、活动意义

1、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朴素情感。

2、让学生有机会亲近社会、亲近自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时间

四年级:x月1日上午

五年级:x月2日全天

三、活动地点

四年级:泰州市博物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五年级:扬州科技馆

四、参加人员

四、五年级全体师生

五、组织领导

xxx

六、具体时间安排

1、x月1日上午(四年级)

7:50之前到校,8:00准时到操场集中,8:10发车,预计8:50到达海纪馆,在海纪馆参观时间约40分钟,9:30整队上车,9:40出发赶往泰州市博物馆,预计10:00到达泰州市博物馆,在博物馆参观时间约40分钟,10:50整队上车,预计11:20到校。

北校区自行集中前往。

2、x月2日全天(五年级)

8:10到操场集中,8:20发车,预计9:50到达扬州科技馆,在科技馆活动时间约小时(含午餐时间),14:20整队上车,14:30发车,预计16:00到校。

北校区自行集中,至海光红绿灯处与南校区车队合并一同前往。

七、活动准备

1、组织四、五年级老师召开准备会。(责任部门:校长室、大队部)

2、提前对接好景点。(责任部门:大队部)

3、联系好大巴车,共12辆,提前在前玻璃醒目位置贴好车辆编号。(责任部门:办公室)

4、让学生佩戴好红领巾、队干标志,有班服的穿班服。提前跟跟班老师对接好。统计好班级出行学生人数和家长人数。五年级学生需备好干粮。(责任人:班主任)

八、出行前教育工作

1、安全教育

一切行动听从老师指挥,有序上下车,行走过程中紧跟队伍,不掉队、不喧哗、不拥挤,遇到问题及时跟班主任联系,等待过程中要原地休息,不得擅自离开队伍,有事离队要向老师请假并结伴而行。

2、文明教育

注意言行文明,不大声喧哗,爱护公共设施,不乱涂乱写,不破坏活动场地的绿化、设施,注意公共卫生,保持大巴车内整洁。

九、注意事项

1、不准带零食,可以带适量饮用水。

2、不建议学生带照相机、智能手机、ipad等拍照工具,游玩途中要认真参观,认真听导游讲解。

3、每次上下车都要清点人数,班主任和带队老师一前一后,组织管理好学生,乘车时注意文明和安全,不喧哗,不打闹,头手不得伸出窗外。

4、需要特殊看护的学生请家长一同前往,发挥家长的作用。

十、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实践基地方案 第8篇

关键词劳动实践综合能力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

(一)研究现状述评

资源县瓜里乡大田完小2009年被正式确定为桂林市、资源县教育局劳动实践基地。劳动实践基地面积共有3亩,开辟了蔬菜种植区、育秧大棚区、苗木区、稻田、鱼塘、瓜架鹏区。今年又拟扩建花卉种植区,并增设蔬菜喷灌系统。其中鱼塘养殖草鱼、鲤鱼、泥鳅;稻田种水稻,套养禾花鱼;蔬菜种植区种植季节蔬菜;育秧大棚区培育菜种。劳动实践基地中的菜地主要按班分块管理,学生自带劳动工具,学校提供种子,肥料,鱼塘、大棚由学校具体管理。县教育局勤工办和中心校主管人员分类指导,学校领导和教师具体主抓,基地收入一部分用于基地扩建,一部分用于该校寄宿生生活补贴,花木用于美化环境,基地集中向小学生普及现代农业科学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与感触农业生产与科研概况,对拓展小学生知识面,开拓视野起到积极作用。

(二)选题意义

劳动是创造人类财富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劳动能力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行为习惯。日本规定小学生每天参加劳动24分钟,英国为36分钟,美国是小时,而我国不足12分钟。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的根本,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卢梭曾说:“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不爱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劳动技能和综合能力差的现象在现今农村小学生中还普遍存在。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呵护,造成学生劳动上的依赖。严重的重智轻劳倾向,学生的劳动机会在减少,劳动能力在削弱。我们学校的学生虽然都是农村孩子,但由于家长的呵护,缺乏必要的劳动机会。为此,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

(一)研究目标

1.开展各种花卉、蔬菜、果树等种植,让学生了解一些劳动工具的简单使用方法,掌握一些植物栽培技术。

2.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教育,在劳动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3.开发劳动实践校本教材,形成特色,打造品牌。

(二)研究内容

1.编写出一套既有学校特色,又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绿色蔬菜栽培技术》校本教材,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2.利用学校劳动实践学生开展季节性蔬菜的种植研究。如青菜、黄豆、南瓜、黄瓜、萝卜、大豆、油菜等,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一些蔬菜栽培的方法,培养劳动技能。

3.探索劳技教学新形式。实现传统种植与创新种植相结合;劳技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环境保护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三)主要观点

1.结合学生自身兴趣,掌握种植花苗、蔬菜、树木的一些基本知识,从生活中主动获取劳动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

2.以“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让学生们在菜地里付出劳动的同时,积累知识,增长见识,体验到劳动生活的乐趣,提升适应能力。

3.通过“劳动实践基地”种植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掌握简单的种菜方法,亲身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乐于帮助别人、尊重别人、与人合作的交往能力。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1.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理念,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传授栽培、种植技术,学做结合,掌握除草、浇水、避免损伤植物的根、茎、叶的正确方法。

2.以“劳动创造美”为主题。通过观看劳技录像、现场种植、菜地观察等形式,让学生初步接触栽培技术,感悟劳动之美。

3.以“劳动体验快乐”为主题。带领学生种植蔬菜、栽种树苗,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劳动实践,体验快乐,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研究方法

1.实践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劳动实践,收集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个案法:通过研究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践案例,激发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

3.总结法:通过各阶段成果研究,及时总结,提炼栽培技术,为编写校本教材提供依据。参考文献:

实践基地方案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二、活动课程目标

全面落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通过课程实施,使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三、活动课程实施

1.课时安排:

(1)校内活动时间: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

(2)基地、校企活动时间,安排3-8年级每学期到基地、校企参加一次劳动教育。

2.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学校+农业研学基地、学校教育实践基地”“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学校+区域(企业文化、美好乡村、社区)”这三种形式,开展以本地地域自然、历史文化为本的特色研学旅行、游学、夏令营、民族文化、革命传统等实践活动。

3.活动方式及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活动方式: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信息技术、劳动技术);职业体验等四种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学校综合实践课程(推荐) (见附件1-5);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课程包括机器人、编程、创客空间、汽车模拟驾驶室、电子百拼等科技创新课程;研学基地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及企业劳动教育课程。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

为确保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曹远近

副组长:赵业虎徐加田朱业桂

成员:综合科教师及各班班主任

2.加强课程管理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①制订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年段实施计划,班级实施计划。

②成立年级研究组,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级负责人,班级负责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③将该课程列入检查和考核的项目,加强对该课程实施的随机检查,努力杜绝随意占用该课的情况发生。

④提倡集体备课制度,但不提倡案例共享,每位老师应根据班内实际情况,独立设计特色性方案,积累规范的资料。

⑤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将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学业务考核、晋级、评选先进的依据之一。

(2)建立研讨制度:

①每学期学校都要开展一次校级综合实践观摩活动。面向全校开放,及时作好活动的评价和记录。

②每学年每位老师在校内上一节研讨课。注重规范的积累性资料,如:学生活动方案、活动日记、学生搜集的资料卡、学生调查表等。

(3)完善学生评价制度:要注重形成性评价,让学生在课堂观察、开放作业、专题汇报、个案调查、实际操作等评价过程中互相评价,让家长、社会力量参与评价。

(4)加强成果展示:要以活动报告、调查报告、调查表、实物标本、图画、摄影、活动日记、活动记录、戏剧与表演、手抄报和展板等多种形式展示活动成果。

3.落实经费保障

学校要确保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需经费,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和实践基地建设、专题研究等。

4.加强安全保障

学校要设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教师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制定安全守则,落实安全措施。

实践基地方案 第10篇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实质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而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劳动者真正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表现。而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体制明显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的教学往往以学校、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往几种课程的随意叠加,它的内容和形

式和其他课程有交叉,但价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在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今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中和有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却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3)立足实践。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实施途径

(1)信息技术教育

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即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组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参加实际,使书本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增加科技含量,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发明创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给学生让出创造的空间。将发明创造赋予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劳动技术变得富有生命力。

3、实施步骤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成败的关键。这不是几个担任该课程教师的事,而是全体教师的事。通过学习和研究,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习观,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

(2)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是一种新生事物,必须动员全员参与,全社会参与和支持。以协调和组织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必须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学校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与协作小组,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落实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名单: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综合实践活动协作小组名单:

二年级组负责人:*

成员:*

三年级负责人:*

成员:*

四年级组负责人:*

成员:*

五年级组负责人:*

成员:*

六年级组负责人:*

成员:*

(3)选好主题,落实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和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选题既要体现学校特色(文学)和社区实际情况(城乡结合部),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4)加强联系,取得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探究建立社区、家长有多效参与实践活动的新机制,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践基地方案 第11篇

一、诸暨概况

诸暨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区域面积2311平方公里,现辖27个镇乡(街道),户籍人口108万,农村人口占70%左右。20xx年实现生产总值1027亿元,财政总收入112亿元,居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14位、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第7位。诸暨是农业大市,近年来,珍珠、香榧、蓝莓等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迅速,特色农业基地遍布全市。

全市现有中小学校147所,在校中小学生近13万名。一年来,我市根据《教育部 共青_ 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坚持“依托实践活动基地,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工作思路,精心谋划方案,大胆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丰富了“学在诸暨”的品牌内涵。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1.明确任务,制定方案

局党委利用班子会议专门研究此项工作,分析我市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明确实验工作任务,基于我市实际,提出了“加强领导,强化保障,明确任务,确保实效”,抓细抓实,抓出成效的工作要求。据此,我们建立了专门班子,制定了《关于区域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具体目标,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2.强化建设,夯实基础

依托原有良好基础,内建外联,经过近一年的强化建设,市、镇、校三级基地建设提档升级取得成效,能较好地满足劳动教育的需要。

市级内建基地建设,利用一所农林类职校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现基地占地面积82860平方米,建筑面积26550平方米,各类基础性教学设施齐全,拥有2000平方米连栋大棚和苗木基地、蔬菜基地、帐篷露营、烹饪、拓展基地等上万平方米的实践场地,年接待能力2万人次以上。

市级外联基地建设,主要依托我市发达的现代特色农业项目。我市特色农业项目多,遍布广,特色明,我们从200多个大小基地中,综合考虑基地规模、技术力量、社会责任、发展趋势等方面,于今年6月命名了10个首批市级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后续将根据实践情况逐步增多。

镇、校级基地建设,我们提出了一个镇至少建设一个劳动实践基地的要求,现镇级基地建成率达100%。同时,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当地实际、历史传承、发展需求、区域特色建设实践基地。多年来,我们坚持每年开展诸暨市级示范劳动实践基地评比活动并进行一定的经费奖励,有力地推动了实践基地的建设。

3.依托基地,区域推进

市级内建基地主要通过课程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集中实践。每年组织五年级、八年级的学生,以校为单位到基地参加实践活动,吃住在基地,时间一般为5天,达35个课时。实践活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实行走班制,学生在基地推出的蔬菜种植、花卉养护、烹饪、露营等10多个模块中自主选择课程,重新组班。这样的集中实践,既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场地,培养了劳动技能,又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了一次检验和评价。自20xx年开始每年接待中小学生近2万人次,初中学生受众覆盖率在我市已达,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达98%以上。

市级外联基地主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就是组织学生到基地听取介绍、参观现场、参与劳动实践;“请进来”就是邀请基地的项目能手走进学校,传授劳动技能,指导学生实践。

镇级基地承担了镇域内的学生劳动实践任务,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1次集中实践活动;校级基地以项目为依托开发劳动教育类拓展性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的方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没有实践基地的学校,因校制宜,利用盆栽等方式开展小种植、小养殖等实践活动;还利用劳动专用教室,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家务劳动等实践活动。

4.课程跟进,融入课改

我市学校积极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与高中选修课程、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建设相结合,并积极组织实施,劳动教育与学校课程建设融为一体,既强化了劳动教育,又提高了课程建设实效。

三、今后工作打算

1.着力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在前期全面实践的基础上,拟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制定发展目标,着力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体系,确定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措施。

2.不断提升实践基地内涵

着力构建各级各类劳动实践基地的规划、建设、评估、运转等工作体系,加大投入力度,激发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丰富基地教育实践内涵,培育一批示范实践基地;着力构建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方式,提高劳动教育成效;着力构建师资培训体系,采用理论培训、跟岗实践等多种方式提升师资素质。

3.强化劳动教育统筹融合

进一步做好校内与校外、集中与分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文章,加强与美丽校园建设的结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结合,组建劳动教育研究团队,将劳动教育融入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之中,融入学校发展之中。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的实验研究,努力使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为全面提升我市教育质量作出努力,如期完成实验单位的工作目标任务。